董其昌《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寸:31.5cm*179.4cm

这幅画有两段题识,一段写完,觉得不过瘾,又拿出一张新的纸张,又写了长长的题跋,从玄宰写题跋的状态中,看得出他对自己画出的这张画是特别满意,也是他在某方面的突破。

题识一:张僧繇没骨山,余每每仿之,然独以此卷为惬意,盖缘神怡务闲时所作耳,董玄宰画并识。

题识二: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即谓之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戊辰孟秋十日画并书于湖庄。董其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卷》局部

董其昌得到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经常临摹,但是总觉得不够好。有一天画完了这幅,他的心一下子舒畅了,觉得很惬意,想要表达的畅快地画出来了。这个时候他追究为什么能画出这个感觉呢?一回顾感受,慢慢地找到了答案:“神怡务闲时所作耳”。

是在一种放松、闲散,精神很自在的情况下画出来了,这个时候心无所求,不紧迫,放松自在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杂念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戊辰孟秋”,戊辰年(1628年),时年七十四岁。董其昌有着长久的参禅经验,他以禅心观造化、照心源,呈现出他的清明澄澈、平淡天真的画风。

他曾写道: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所谓事者,非事缘之事相也。

这一次临画,就是在这种“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的状态下,神怡务闲,进入了“虚而灵,空而妙”的状态里,画完这幅画后,觉得特别满意,于是写下题跋,记录这种作画状态。他的这种记录,最终辑录成他的名著《画禅室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卷》局部

我对这幅画感兴趣的点,就是这种在日常里的艺术创作、参禅与写作相交融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我的“古典读书治学生活”所践行的状态,我于玄宰处觅得知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现在慢慢地养成了做读书札记、读画札记、书法札记、参禅札记和教学札记。我的这个公众号上的写作,就是这样的一种记录。当然和董其昌是没法比的,也愿效仿先贤。

下面是找到的张僧繇的雪山红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 张僧繇(传)雪山红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僧繇,吴中人(一说吴兴人),南朝画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叶。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曾任武陵王国侍郎,以后又任直秘书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画”的效果。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

唐·张怀瓘在《画断》里这些写张僧繇:姚最称:“虽云后生,殆亚前品。”未为知音之言。且张公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周材取之,今古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最曾说:“(张僧繇)虽然说是后起之秀,但几乎能与前代的大家相提并论。”这是知音人才能说出的话。而且张公的构思如同泉水般不断涌出,他的创作天赋是自然而成的。他才刚下笔一二,物象就已经生动地呈现在作品中了。周材对此有所领悟,认为张公的艺术成就在古今都是独一无二的。

董其昌所观的画,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幅,应该也相差不远,可能是时节有变化。

下面再观董其昌的行书写的题识,真的是秀润如仙体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字好,也与董其昌的身心状态有关。“神怡务闲时所作耳”!

其实这种书写状态,也是一个书家的修养,汉末的蔡邕在《笔论》中有专门的论述: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书写的这种“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静坐、调息、凝神、恭敬的修养状态,又有多少书家在书写的时候真正去践行呢?

董其昌《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卷》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卷》局部

董其昌做到了,他的书画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与他的这种身心修养是离不开的。

初唐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

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则颠仆。

在蔡邕和虞世南这里,是一种刻意地调节身心,而力求达到身心一如,平和清明的状态。而董其昌则是长久的禅修训练和身心修养训练,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神怡务闲”的生命状态,进而画出妙品之画,写出好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识: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即谓之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戊辰孟秋十日画并书于湖庄。董其昌。

古人说画画要有笔法和墨法。很多人对“笔墨”这两个字并不真正理解,难道画画有不讲究笔墨的吗?如果只是有物体的轮廓而没有运用皴擦等笔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形态,那就叫做没有笔法(无笔)。虽然有皴擦等笔法,但如果不能分出墨色的轻重、明暗以及物体的向背关系,那就叫做没有墨法(无墨)。古人说石头要分出三面来画,这句话既是对笔法的展示,也是对墨法的说明,大家可以参考这句话来理解笔墨的运用。

董其昌的画论,就是在实际的作画过程中,把当下的感悟记录下来,勤动笔,不过他写得确实是好看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的笔法,明净清朗,心灵的透彻澄明,也落实于每一落笔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色彩的渲染之渐变很自然,他的山上的林木有一种和美有序的状态,似乎他有一种强迫症非要画齐整才放过自己。山的轮廓上,那些苔点、整整齐齐密排,像是给山理个板寸头一样。观董其昌的不少画都有这种克制、有序的东西,这在清初四王那里也学董其昌这样。过则僵化。而在董其昌这里,有一种灵动的气息蕴含其中,细细观察时,并不觉得僵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地观此图,整体的构图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相似,董其昌加了不少的青绿设色,以设色代替部分的披麻皴,还增加了红树、白云的渲染,使得整幅画很生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其昌弱化了青绿设色的强烈色感,画出了那种清淡之蕴,你看这一段,真是精妙极了,真的喜欢这种平淡天真的画风。

好,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