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国家,在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本,历朝历代的绝大多数百姓,都是靠土地生存的。
可我们细读中国历史时,你会发现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底层百姓大抵除了历代王朝大治时,稍微能混个温饱,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饥饿和赤贫阶段,生活极其困苦艰难。
毕竟古代统治者驭民之术中就包括了贫民、疲民等要术,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每天单纯为吃饱而奔波,这样才不会横生歹意,有助于王朝统治的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老天爷不给面子,再降下点天灾,让庄稼颗粒无收,原本生活艰难的百姓就只能吃草根、啃树皮,这些吃完之后还是饿肚子,就只能讨饭逃荒,或者等死了。
当一个人连生存都保证不了,就别谈什么品质道德了,灾年饥荒时人们为了一口吃的,什么可怕的事情都能发生,这也是为何史书上常常有“大饥,民相食”、“易子而食”等残酷字眼。
可现在有些人对于这种事非常不理解,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按理说古代人口远没有现在密集,生态环境也比现在好上十倍百倍,可遇到灾年饥荒时,灾民们为啥不想着下河捕鱼捞虾,他们是不是傻?
有人针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鱼肉不美味、鱼肉没有营养价值,捕鱼很难很危险……因此灾民们才不去捕鱼。
对此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人都饿的活不下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食物,而不是食物是不是好吃有价值。
当你面临快要饿死,即便眼前鱼肉像一坨屎那么难吃,我相信也能吃得下去,根本不会想着挑食。
古人不傻,之所以古代灾年时灾民不去河里捉鱼充饥,那是因为河里根本没有鱼虾给他们捉。
为什么呢?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纵观古代的相关记载,饥荒大多发生在平时就缺水少雨、江河不多的中国北方,而且灾害比较常见的是旱灾。
在旱灾初期,百姓为了地里的庄稼,为了生活还是会极力的抗旱救灾的,一些江河的水也会想方设法的用来灌溉或者日常饮用,虽然粮食减产,但还能勒紧裤腰带凭存粮勉强糊口。
可要是旱情一直延续,这个阶段存粮也没有了,就只能另想办法了,例如吃树根挖野菜艰难生活。
可是老天一直不下雨,到这个阶段连河里的水都直接断流了,鱼虾还要怎么生存。
即使有有鱼虾也早就在上个阶段被人捞完了,根本维持不了长久的旱情,要知道发生饥荒往往不是一年大旱,而是会持续数年之久。
到了这种阶段,身边除了快饿死的人,你基本也见不到什么别的活着的生物了。
南方水道纵横、鱼米之乡,不存在河里没有鱼这个问题,但是容易发大水、涨洪水,在发生洪灾河水猛涨时,你去捕鱼那不是拿自己小命开玩笑吗?
不过相对而言,历史上南方发生这种大范围的“饥荒”次数还是少,毕竟南方的气候温润,雨水充足。
即使发生了大洪灾,也不会像北方旱灾那般持续,受灾时找食物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都相对容易得多。
但无论南北,大灾之后往往伴随着的是大疫。
旱灾时饿殍遍野,来不及掩埋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滋生病毒产生瘟疫;洪灾时一些不幸的生命多日泡在水中,同样会发生变质产生瘟疫。
疾病的发生让本就虚弱的百姓更加没有行动力,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活动,例如挖草根,扒树皮了。
故而古代闹饥荒,百姓选择吃草根、啃树皮而不是下河捞鱼捕虾,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当时残酷生存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