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是继上半年的3月24日之后,国内又一个最惹眼的马拉松扎堆日。
“国马”北马领衔,有金标赛事、老资格的杭马,有新晋网红赛事西安,有延期而来的郑州马……更有众多遍及国内的中小赛事加持,30场的样子,约莫40万跑者齐聚赛场。
我选择了与深圳一个通道之隔的中山三乡半马,这是一场小而美赛事,最早吸引我的,则是赛事口号中的“不走回头路”。
1984年1月26日下午,邓小平同志结束对珠海的视察来到中山三乡镇,下榻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坐落于罗三妹山南麓的中山温泉宾馆。
28日上午,邓小平同志登上了罗三妹山,将至罗仙姑庙,陪同人员以下山路径崎岖为由,劝老人家原路返回,邓小平同志说:“往前走,我不走回头路”,游毕全程。
从此,“不走回头路”就成为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所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激励着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勇往直前。这成为三乡的内在城市特质。
站在当下审视中国马拉松,特别是去年初以来,马拉松在三年不可抗力的沉寂后,迸发了巨大的能量,因为暴露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杂音,竟然影响到马拉松的向前推进。
马拉松何去何从,有时看起来显得非常严峻,此之际,我们当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不走回头路”共勉。不走回头路,奔跑向未来。这是去年刚创办、今年第二届的中山三乡半马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更能引起我们与中国马拉松的共情。
我们如何面向未来
11月3日中国马拉松的澎湃之势,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生机蓬勃。
对运动的喜爱,对健康的追崇,一座座活力四射的城市,以马拉松为载体,彰显出今日中国的精神面貌。
马拉松并不是GDP,却是以人民群众的巨大需求为内核动力,契合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外核张力,形成了眼前的局面。硬币的另一面,办马拉松造成的封路,的确影响到部分市民的出行、工作,以及赛事暴露的一些所谓“乱象”,更是让不少声音对马拉松恨之又恨。
印象很深刻,去年11月3日,我跑了深圳光明半马。那天很热,体验感自然说不上好。以那天为一个节点,之前有2022年延期的深马、宝安马,新创办的盐田半马,之后有南山半马、龙华半马、深马、宝安马以及2024年元旦的大鹏新年马,还有一场准备就绪、报名前延期的龙岗半马。
到了今年,一切都变了,就剩深马和南山半马两场。当然,这只是今年国内马拉松发展的一隅,远非全貌,却也非常刺耳地拉响警报,马拉松究竟该如何面向未来。
无论从最高层面的管理上,还是具体到各地的办赛上,马拉松都应该顺势而为。这势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虽然有制度上的制约,但是赛事依然越来越多,这是来自市场最直接的回响。
我们不能遇到改革、发展中的新局面、新问题,就想着,回到过去的旧模式、老套路,更安全、保险些。
往前走,不走回头路。40年前的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是最响亮的口号,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如何做好当下
中山三乡半马,能算什么规格呢?三乡是中山市下辖的一个镇,类似于广深的一个街道办。赛事规模6000人,半马3500,健康跑(10K)1000人,欢乐跑(约5K)1500。由于去年办的口碑不错,今年尽管与多场大赛同一天,有珠三角庞大的跑者群体支撑,半马名额还进入了抽签环节。
来跑之前,我对赛事情况并不了解,只是奔着“不走回头路”来的,没有抱什么期望值,未料到,别看赛事小,各方面都有板有眼,不少环节带给我惊喜。
赛前博览会上,有个赛事文创产品的窗口。我们都知道,国内都是一些大赛事才敢开发赛事文创周边产品,三乡半马之前就在推文中让大家预订,现场我看到工作人员拿着好几页纸的预订清单,当然也有现场购买的,品种还不少。
我留意到,三乡半马在赛事以及对地方的宣传上,做得非常用心,很有可读性,接地气。
比赛最大的魅力,是不同场景的切换。有现代化的高楼、广场、景观大道,让你认识到三乡的发展程度;有工业化的工厂、厂房,让你领会到三乡的经济支撑;有田园化的田地、庄稼,让你欣赏到三乡的田园风光;有市井化的街头、小巷,穿梭其间,让你沉浸到三乡的风土人情。
每一种场景,特别是后两种,都别有一番风味,因为你在别的赛事较难体会到。那些老人、小朋友就站在家门口,为你加油、欢呼,这种亲切、温馨感,甚是和谐。这不正是马拉松走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嘛。
完赛后,完赛包有个塑料袋中装了鸡蛋和两种当地小吃三乡茶果叶仔、白糖糕(芋头糕),很多选手都在排队吃现切的烧肉。赛后美食,也一直是新中体赛事的特色。
跑完三乡半马回去的路上,我在想,这样的一场赛事,是不是A1重要吗?我认为,无所谓。关键是自己跑得开心,满意赛事体验感,最重要的,是“不走回头路”的激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