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路东革命根据地,这片山清水秀而又饱经沧桑的英雄土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儿女,他们为榆次的解放洒下了无数的热血,为全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榆次人民的骄傲,是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首路东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榆次路东是指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地区,以太行逶迤而来的太行之最——海拔1813米的著名“八缚岭”为屏,以涂河水为障,境内丛林覆盖,地面辽阔,向为榆次城东屏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榆次路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榆次(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闻名于世的业绩。榆次路东抗日根据地是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最早建立民主政权的地区,是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块农村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是榆次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中共北方局指示:“要把榆次的八缚岭开辟成榆次抗战的井冈山。”10月下旬,日寇打进娘子关,战局日趋紧张。

10月28日晚,中共榆次支部在范维屏家中秘密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赖际发、阎定础、赵道五、杨蕴玉、周桂生、范维屏、刘鹤龄。会长赖际发通报了日军入娘子关等紧急情况,指出按照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指示,拉上东山打游击,并提出创立根据地的主张,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发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威力,组织晋华工人自卫队和榆次城内抗日人员到榆次路东地区东山一带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赖际发对这项工作做了周密详尽部署,会议还研究了如何粉碎国民党阎锡山政权陈鸿斌不抗日企图拉工人自卫队向南撤退的阴谋。

1937年10月31日晚,榆次地方党组织及晋华工人自卫队奔赴东山紫坑村,为建立路东抗日根据地拉开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11月4日,日军侵占了榆次城,形势日趋紧张。11月17日,山西牺盟会榆次分会在上黄彩村主持召开代表会议,选举根据地抗日政权,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各村农救会主席、自卫队长和一些村长、知名人士共1000余人。会议由山西牺盟会特派员闫定础主持,大会选举范维屏为榆次(路东)抗日政府县长。抗日县政府的成立在榆次历史上开创了民众选举政权的先例。11月下旬,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在庆城村成立。对外称“八路军工作团”,书记赵道五,同时,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在庆城村开办了一所抗日学校,为榆次县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

1937年12月,榆次牺盟分会,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县政府抗日工作人员,深入到东山的山庄窝铺,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政策,发展党的力量,帮助农村建立村级政权和抗日自卫队,范秉衡被派到高家山村一带,积极组织农民参加抗日斗争,对青年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从抗日积极分子中培养发展党员,青年农民刘斗长、刘斗煜、刘铜秀、刘茂德、刘栓锁等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榆次农村最早的共产党员。之后,于1938年1月13日,建立了榆次路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高家山村党支部。并以支部为核心建立基础政权,组织农民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同时开展了除奸、筹集抗日物资、组织青年农民报名参军等工作。不久,在高家山村周围的张庄、芦子坪、原家峪、沟口、石片儿、庆城等发展了党的组织,为壮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堡垒作用。

1939年3月,国民党阎锡山顽固势力的榆次县政府顽固县长樊立把路东根据地划为两个区公所,派2个反共分子顽固派担任区长,强行接管榆次(路东)抗日根据地,并派顽固军19军暂编二旅三个团的兵力共1500多人驻扎黄彩村,派炮兵驻扎在紫中坪,阎锡山政权大军压境,把枪口对准路东根据地抗日军民,大叫大嚷“日可以不抗,共产党不可不打”,对抗日军民实行见人就捉,见干部就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榆次(路东)根据地形势立即恶化起来,抗日根据地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只留下少数村庄,路东根据地的抗日县政府没有了,抗日斗争仍然要坚持,如何坚持,成为根据地共产党人面临的难题,为此,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在根据地各村办起“民族革命教室”,简称民革室,以民革室为阵地宣讲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政策,开展抗日活动和反对阎锡山顽固派的斗争。

就在这样危急关头,榆次(路东)抗日根据地来了一支精干的八路军武装工作队,亦称“晋中游击队”,队长张一泉、教导员覃应机、参谋长侯磊,这支队伍素质很好,战士们都是从八路军部队中调来的排级干部,装备也很好。他们驻扎在路东根据地高家山村。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这个口号成为晋中游击队的行动宗旨,他们支持根据地抗日军民反对阎锡山顽固派的投降活动,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日军一听到晋中游击队名号,就闻风丧胆,狼狈逃窜,晋中游击队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成为路东根据地抗日军民的顶梁柱。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总部发起的驰名中外的“百团大战”,当时,榆次虽然不是主战场,但在支前、参战、粮食供应、提供军鞋、牲畜、木材等物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仅榆次(路东)抗日根据地就支援粮秣30多万斤,完成醋柳木(制红药用)7200公斤,支前牲畜117头,军鞋4000余双,保证了战争的需要,并且动员了2000余名抗日自卫队参战,其中1000余名队员跟随部队参战,从始至终一直坚持了五个月。在百团大战整个战斗过程中,榆次路东根据地抗日自卫队员表现得积极勇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由于战斗事迹突出,被评为全太行区参战模范单位。

在八年抗日战争的日子里,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榆次(路东)地区在党的领导下,成为榆次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根据地,1940年8月28日至12月5日,“百团大战”后,榆次成为日军开展“治安强化”运动重点地区在路东地区采取“囚笼政策”,“篦梳政策”妄图扑灭抗日烽火。除长凝、北田据点外,1941年日寇在下黄彩设立了据点,1943年1月14日又在白佃设立了据点,这样,使路东革命根据地处于敌据点分割包围之中,抗日活动只能在“格子网”里进行。从1941年3月到1942年10月,日军先后五次推行“强化治安”运动,进行反复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我路东抗日根据地逐渐缩小,那时路东物资极端缺乏,吃穿都成问题,但在中共路东县委政府领导下,坚持抗日生产自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1945年8月,抗战胜利,面对阎锡山军队“水漫式”进攻和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劳武结合,生产自救,团结战斗,保卫了抗战胜利成果。1947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6周年,在榆次路东根据地和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团结奋战的中共榆次(路东)县委在上黄彩村举行了群众大会,热烈庆祝党的生日,县委书记皇甫琳向榆次人民宣布了党组织的公开,结束了基层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历史。

1948年,路东人民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全力担负起支援晋中战役的艰巨任务,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徐天贵为政委,由葛淇任指挥,代县长赵德新任副指挥支前前线指挥部直接掌握支前人员900人,利用100多头毛驴进行运输,有100多副担架和抬担架人员,支前民工往返不绝,支前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方,迎来了晋中战役的胜利。紧接着又担负起解放太原的支前任务,为解放太原做出了特殊贡献。

革命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年,但榆次路东老区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下了革命者的足迹,永远铭刻着无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的英名。咱们今天的好生活来之不易,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不能忘记,仍需要下一代继承、弘扬,让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上奋发向上。来源:榆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