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的投降。之后,在蒋介石的邀请下,毛主席来到重庆,进行一场关乎中国前途的会谈。
谈判非常艰难,从8月29号开始,一直谈到10月初,双方的谈判进入了白热化。突然,在10月4日这一天,双方中止了谈判,而且是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一致决定暂停谈判,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
赴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合影(图源:网络)
那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对如此重要的历史性会谈产生影响。他就是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他在10月4日下午,在重庆的家中去世了。
范旭东虽然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但他毕竟只是一名“商人”,而“重庆谈判”可是关系到五万万同胞的国家大事,却因为他而中断,确实让人费解。其实他被这么重视也是很合理的,因为范旭东先生所做的事,也是关乎五万万同胞生存的大事。
范旭东(图源:网络)
对于食盐,我们应该很熟悉,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调味品,也是我们身体必需的一种物质。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更是一种无可取代的口味,风靡世界的中国味道,历来就有“咸为五味之首”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盐业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盐生产国。据史学家的推算,中国古代盐业最早发源于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而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世本》则是中国最早的制盐纪录。
古代制盐图(图源:网络)
我们虽然有着这样辉煌的历史,但这种制盐工艺生产出来的是粗盐,食盐中的氯化钠含量还不到50%,不仅含有大量的杂质,还含有对身体不好的有毒物质。遗憾的是,一直到我国近代,还在延续这种制作粗盐的工艺。
当时,西方在工艺上已经超越了我们,并且对我们进行了技术上的封锁。这种禁令,不只是近代,现在也常常有,例如“华为的芯片禁令”。
他们国家的标准是,食盐中氯化钠含量低于85%,食盐是不能吃的。他们已经在使用含量85%或含量更高的食盐,而当时,我国很多地区仍然用低于50%的食盐来供人食用,因此,西方人嘲笑我国是“食土民族”,而正是因为范旭东先生,让我们国家也能自己生产出精盐,才摘掉了这个“帽子”。
粗盐和精盐对比图(图源:网络)
1883年10月24日,范旭东生于湖南长沙东乡,字旭东,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曾经一度依靠慈善机构保节堂的资助。他的大哥范源濂参加了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为了不拖累范旭东。1900年,由梁启超赞助,他赴日本学习。
1908年,范旭东以优异的成绩被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录取。在留日期间,他看到日本的强大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于是他就暗自树立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但是日本的一位校长告诉他:“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但这,更激发了他的雄心。
1911年,他放弃了在日本获得的大学助教的职位,回到了祖国。
范旭东留日期间(图源:网络)
1913年,范旭东只身前往天津塘沽,那里盛产长芦盐。他看到海滩上的盐坨,如冰雪一般遍地都是,心中大喜。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他下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精盐工厂,使国人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用。彼时,他的哥哥已任职教育总长,他完全可以依靠他的哥哥,走另外一条便捷之路,但他没有这么做。
他租了渔民的一个小破房子,开始了炼制精盐的实验。经过无数个风吹日晒的日夜,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实验,终于试制出了氯化钠含量90%以上的精盐。其实,精盐的生产并不困难,而且成本也不高,只是近代中国缺乏化工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所以一直没有人去做。
他决定筹建精盐公司,但那时,没有人相信这个中国人能制出精盐,他不顾别人讥讽的目光,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向别人借钱。范旭东回忆当时的情景:“常常站在人家的门房等许久,结果还是下次再去。”
1915年4月18日,范旭东在天津组织创建了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接着,他很快生产出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们洁净、均匀、卫生,足以与国外的产品相媲美,这是粗盐无法比拟的。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为“海王星”。
久大精盐(图源:网络)
当时,英商、日商长期把持着中国精盐的市场。久大精盐一推出,立刻受到了日商的抨击,“海王星”的毒性传闻被媒体大肆宣扬,英国驻中国大使更是试图用军舰来封锁天津港,不让运盐船只离开港口。
国内的盐商也是纷纷攻击,因为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他们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范旭东的精盐一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于是,久大精盐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市场开发非常的困难。范旭东还被军阀给绑架了,多亏了他的教育总长大哥,才将他放了出来
1918年,久大精盐发展为6个工厂,生产规模年产6.25万吨,公司资本由成立时的5万元增加到了250万元。
久大精盐厂外景(图源:网络)
1935年,久大精盐发展至鼎盛时期,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除了在国内市场畅销不衰外,而且还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日本等国外市场。
1936年,久大精盐公司改组为久大盐业公司,范旭东任总经理。
办公楼(图源:网络)
范旭东在解决了国人吃盐的问题后,马上又着手解决国人的穿衣问题。当时国人最常见的穿着是粗布长袍,颜色单一,而且不耐穿。而印染的布料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它需要用到碱,而碱又十分昂贵。
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垄断了中国的纯碱市场,拥有技术专利。范旭东到英国的卜内门公司总部参观,英国人讥讽地对他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
范旭东决心在制碱工艺上进行还击,打破英国卜内门公司对中国碱业的垄断。他和四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成了中国企业历史上首支真正的科学家团队。有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硕士陈调甫、上海大效机器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专业毕业生李烛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其中,李烛尘日后出任共和国的食品工业部部长,侯德榜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于世。
1917年,他的团队因为技术封锁,无法采购到机器设备。他们就自己设计、自己钻研建造,让人欣喜的是,他的团队只用3个多月的时间就制成一套制碱设备,并打通了工艺流程,试制出9公斤合格的纯碱。
1918年11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成立了永利制碱公司,范旭东任总经理,产品的商标起名为“红三角”。可是,世上多风雨,人间多磨难!由于北洋军阀和外国人的阻挠,他们经历了重重难关。
一直到8年之后,在1926年6月29日,永利才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这时眼含热泪,他太清楚这八年的艰辛了,除了外部的打压,苦候多年的股东们都失去了耐心,只有他自己一直咬牙在坚持。
永利碱厂(图源:网络)
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并于八月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红三角”牌纯碱荣获金奖,震惊了全球化工行业,被西方人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后来,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他们又成功研究出了自己的专利技术—“侯氏联合制碱法”,这是世界制碱工艺史上的重大突破。
从1927年开始,永利“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
红三角商标(图源:网络)
1934年3月28日,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私营制碱企业。在天津,永利碱厂、南开大学和《大公报》被合称为“天津三宝”,分别代表了那一时代工业、大学和新闻业的最高水准。
在永利纯碱成功量产后,他开始了其它化工产品的开发。1933年,范旭东被获准成立南京永利铔厂,设计能力为年产硫酸铵5万吨。1937年2月5日,远东一流的南京永利铔厂正式投产,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的硫酸铵。
范旭东(左二)在永利铔厂(图源:网络)
而硫酸铵又可以生产什么,不言自明。当时中日之间已经剑拔弩张,这则新闻一出,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而且该厂的建成,为中国农业第一次制成了化学肥料。
“如果毁坏了永利厂,就等于毁了半个南京城。”这是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下的保护命令,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国先有纯碱、烧碱,这只能说有了一翼;现在又有了硫酸铵,才算有了另一翼。有了这两翼,我国化学工业就可以展翅腾飞了。”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和支持科研工作。在1922年,他组织创办了我国首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说这是他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与此同时,他又组织创办了“中国工业服务社”,帮助那些有志于兴办工业的团体或个人,为他们提供的工业生产项目,共同进行调查研究,如资源、厂址、技术工艺、设备要求、投资计划、以及市场需要等,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海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外景(图源:网络
当范旭东正在实现科学救国、工业兴国的理想时,中日战争爆发了。随着战事的迫近,他担心先进的设备落入敌人之手,就组织人员拆迁能拆迁的设备,陆续转移进川,并安排下了留守人员。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日本人攻入南京和天津时,整个城区狼藉一片,只有永利工厂相对比较完整。原来随着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在国际上名声越来越大,日本人早就馋得都流口水了,所以,他们在攻城时,是有意将工厂完整保存的。
1937年12月9日,日本人拿着预先拟好的将碱厂交办的协定文本,强迫留守天津的的李烛尘签字。李烛尘忍不住心中的怒火,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怒斥到:“世界上哪有强盗抢了东西还要物主签字的道理!你们做强盗也太有勇气了。”第二天,日军下令强行接管永利碱厂。范旭东在天津塘沽的产业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
南京永利工厂也难逃被抢走的命运。这个刚刚建成的工厂已经达到国际水准,能够生产制作武器所需的化工产品,日本人更为看重。他们围攻南京时,对范旭东说,如果他肯配合,一起合作办厂,那么工厂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障的。范旭东一口回绝,答复说:“宁举丧,不受奠仪”。1942年,日人将这个亚洲第一流大厂的设备全部拆除,运到了日本,安装在九州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为日军所用。
在抗日战争中,他虽然在四川也建了两个工厂,但因条件的限制和诸多困难,一直没有打开局面。
在抗战临近胜利之际,范旭东并没有陶醉于战后接收工厂的喜悦。而是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战后发展中国化学工业的“十厂计划”,包括:扩充塘沽碱厂、修复南京硫酸铵厂、新建侯氏法制碱厂、合成氨厂、硫酸铵厂、食盐电解厂、炼焦厂、水泥厂、玻璃厂等。
可是问题来了,经过前面的一番折腾,他们已是债台高筑,而这个计划又需要大量的资金。他们在国内也想过办法,但现实的情况是:国内金融的高额利息他们承受不了,其他渠道又有诸多限制,不可行。最终,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1945年,由于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自创办以来信誉卓著,美国进出口银行破例批准向中国永利这家私人企业直接信用贷款,额度为1600万美元,无抵押,利息很低,但需要国内的手续才能进行。另外,在商谈贷款事宜时,范旭东提出了“有损主权的条件绝不接受”的原则。
然而,由于当时的行政院不批准,他宏伟的“十厂计划”付诸东流,随后,还出现了一些关于他无中生有的谣言,这些累加在一起,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最终,因心力交瘁,突发恶疾,一生坚强的范旭东,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于1945年10月4日逝世,终年只有61岁。在逝前,昏迷中的他用手拼命向空中抓去,口中大喊:“铁链——”,其临终遗言是:“齐心合德,努力前进”。
范旭东去世后,国共两党领袖都送了挽联,毛泽东写的是:“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蒋介石写的是:“力行致用”。重庆二十余个团体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我党不少核心领导人也赶到了重庆。
毛主席题写(图源:网络)
范旭东先生一生奋斗于中国化工事业的振兴之中, 他用毕生精力创办了三件大事业,分别是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尽管他的公司生产的产品,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对当今中国和我们有何实际意义呢?他的一句话可以回答:“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回顾范旭东的一生,称得上是一个书生救国与一个商人实业报国的完美结合!
范旭东和夫人(图源:网络)
范旭东的三条原则:一、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 二、 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三、 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
范旭东的四条信念:一、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 二、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 三、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 四、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
注:文中图片仅作示意
欢迎点赞和评论[微笑][微笑]
参考资料
《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奠基人》【M】作者:莫玉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0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