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级干部退休后生活如何度过?有人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也有人游历名山大川,领略祖国风光。

不过,还有人选择回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陈苏厚,1936年生人,18岁参加工作,从乡里的文书,到公社书记,再到县长、厅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做到了海南的副省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妥妥的封疆大吏。

2003年退休后,陈苏厚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老家省里挂号的“贫困村”--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

那么,陈苏厚为何不留在海口安度晚年?他的告老还乡会带给松梅村怎样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副省长:当农民,是为了将功补过!

陈苏厚出生于一户穷苦家庭,一家六口人挤在牛栏里面,跟耕牛一起生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苏厚很小就学会了犁地、插秧、耕田、收割。

这样的生活,逼得陈苏厚必须要发奋图强。他不仅要改变家人的命运,还要改变家乡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陈苏厚从中央党校学成归来,出任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负责人。

只要提到“陈书记”,整个临高县的父老乡亲们都是满脸的自豪。

而陈苏厚也从未忘记临高,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

每年春节,只要有时间,肯定会回家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渐渐地乡亲们对陈苏厚有了不满,认为他过于“铁面无私”。

某次过年,乡亲们聚在一起推杯换盏。

三两杯下肚,大家开始畅所欲言:“你是全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听说其他地方,水利都搞得非常好,为什么咱们这儿的水利工程没人修,没人管,农民们这么贫困,你是不是也有责任?”

听到这里,陈苏厚惭愧的低下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到这几十年来,“官”越当越大,跑遍了全海南300多个乡镇、90多个农场;一年之中,有小半年都在乡下指导工作。

可是为了避嫌,他从来没为家乡办过什么事,就连回家的次数都很少,这让陈苏厚的心中五味杂陈。

在海南官场上,陈苏厚是人尽皆知的“拼命三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年,儋州莲花山出了毁林事件,陈苏厚到现场,发现没有上山的公路。

他二话不说,冒着大雨就往山上爬,整整爬了4个半小时才到山顶。

26人的检察队伍,撑到山顶的还不到一半。

陈苏厚回到儋州招待所时已经深夜,脱下充满泥泞的衣服,竟然揪出了13条蚂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既然是全海南的父母官,其他地方的百姓是“民”,自己家乡的百姓,也是“民”。

南宝镇省里定的42个贫困镇之一,而松梅村又是镇里最穷的一个。

外面的姑娘一听是松梅村的小伙,说什么都不肯嫁。

陈苏厚叹了口气:“我官当得再好,连自己的家乡都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怎么能说做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陈苏厚为官清廉,从来没有私心,即使想为家乡做点事,也不能擅用职权。

如何弥补对家乡的愧疚?

2003年,陈苏厚退休,第一时间就带着老伴回到了老家--临高县松梅村。

用他的话说:“退休后,回农村来,做点以前做不了的事,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部级干部,到“香蕉顾问”

每当有人说陈苏厚回家当了农民,他都会反驳道:“我当农民是假的,为民办点事,是真的!我70多岁了,怎么当农民?我还拿着7000多的退休金,这算什么农民?”

话虽如此,可陈苏厚的生活,跟普通村民无异。

他住在和大家相同样式的房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陈苏厚并未放弃带领家乡父老“脱贫摘帽”的梦想。

陈苏厚发现,村里穷的主要原因,就是种植结构单一。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陈苏厚决定带头成立“香蕉合作社”。

想法很美满,现实很骨感,全村100多户人只有7户愿意跟着干。

也不是大家不信任陈苏厚,而是害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96年,海南省扶贫办,就给松梅村送过种子、肥料,村民们种了几千亩香蕉。

可老百姓都不重视,因为是扶贫办发的,种下之后都没人管,最后全都荒废了。

经此一事,大家都觉得香蕉不赚钱,所以才不愿意跟着陈苏厚干。

7户就7户,陈苏厚决定先带着他们富起来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法有了,问题却接踵而至:资金、技术、销路该去哪里找?

陈苏厚找到了当地的信用社,以个人名义担保,为每亩地贷款1000元。

接着,陈苏厚请了省里和香燕公司的农业技术专家来传授香蕉种植技术。

大家最担心的,其实还是销路。

陈苏厚毕竟曾是海南省的副省长,人脉广,主意多。

他去找了两家香蕉龙头企业,代表种植户,跟他们签了合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事俱备,埋头苦干便是。

第一批香蕉很快成熟了,卖出了38.4万元。

其中,林茂青赚得最多,第一桶金就拿到了8万元,夜里,夫妻俩守着钱,激动得睡不着觉。

有了钱,村民们在第一年就把信用社的贷款,全还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呆账”变“活”,信用社敲锣打鼓,把全县第一个“信用村”的牌子,送到了松梅村。

此时,陈苏厚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其他的村民们,眼见种香蕉的“一夜暴富”,纷纷请求也加入合作社。

而陈苏厚是来者不拒,于是香蕉种植户从7户,变成了79户,又向信用社借了3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是“财神爷”陈苏厚登门,信用社主任二话不说就批了贷款,还不停地问:“够不够?不够再跟我说!”

又是一年香蕉大丰收,整个松梅村在一年之内共赚了330万。

到2005年,松梅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香蕉,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蕉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苏厚的引导下,松梅村的橡胶、反季节蔬菜种植业也发展起来。

这个原来负债累累的贫困村,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人均纯收入在 3 年里大约增长了一倍。

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说松梅村“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副部级的“村官”

陈苏厚回忆道:“村里以前没有厕所,养猪也是放养,遍地猪粪便,垃圾随处丢。加上贫穷,没有哪位姑娘愿意嫁到松梅村,松梅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仓廪实,而知礼节”,饭吃饱了,发家致富了,自然要注重环境卫生。

此前,村里家家户户根本没有厕所这么一说,都是随便找个山头就解决了。

想要改变松梅村的面貌,建厕所必不可少。

但是,不少村民对此都很不理解,认为花这个费用,根本没必要。

为此,陈苏厚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村里人都建起了厕所,唯独陈玉章家没有,但后来陈玉珍一怒之下,直接建了两座。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陈玉珍的儿子谈了个女朋友,女方到家里一看,还得露天如厕,转头就走了。

后来又找了个一个,到了结婚时,亲戚来得很多,不得不跑到邻居家借用厕所。

陈玉珍痛定思痛,一口气就盖了两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村里种植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之前的那几条土路,完全无法支撑运输需要。

好东西要往外运,就必须修路、修桥。

陈苏厚通过自己的老路子,向县里要一点,问镇上筹一些,公司老板再支持一下,村民自己掏上几个,也就差不多了。

在陈苏厚的努力下,松梅村变得四通八达,5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而村外的“二环路”则通往每个田间地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陈苏厚从不居功自傲。

他总是非常谦虚:“说是为农民办点实事,其实就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我当了一辈子的官,认识的人多,协调能力强,找人帮忙,别人都会卖个情面。”

陈苏厚虽然不在村上当官,可大家都认可他、信赖他,就连村书记都说:“公囝(陈苏厚)说话,办事,比我顶用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陈苏厚关心着村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条件好了,就应该办教育

当年,陈苏厚刚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后来靠着自学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不让村里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03年,陈苏厚和民办小学教师王华芳,向村里要了点土地,又问信用社借了一万元,开办了村属第一家幼儿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大人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起来。

陈苏厚协调“连手扶贫”的海口市龙华区,提供资金和树木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乡村公园。

村民可以在文化活动中心喝茶、唱歌、看书、学电脑,还可以在乡村公园散步、健身。

这样,农民在乡下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羡慕城里人。

遗憾的是,陈苏厚在2020年,因医治无效,在海口逝世。

参考文献:
钟加勇.陈苏厚的新农村建设[J].商务周刊,2006(05):42-44+6.
“老省长”陈苏厚和他的乡亲们[C]//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6:3.
唐小可,金敏,赵叶苹. “老省长”退休当农民,干得不赖[N]. 新华每日电讯,2005/1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