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有着非凡的作用。

它是历史的导航仪,那些或蜿蜒或笔直的线条,标记出文明迁徙的路径,让我们知晓先辈们如何开疆拓土;

它是事件的记录仪,山川关隘的标注,揭示出战争的攻守之势,和平年代的商贸通道。

它更是历史的拼图块,不同地域的划分与连接,拼凑出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宏大画卷。

通过地图读历史,既清晰明了,又简单有趣。今天,让我们从清朝开始回溯,一张张读懂地图上的中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收复台湾

性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成功的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中华民族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战争。

作战方:揆一所率的守堡荷兰军,荷兰巴达维亚殖民当局的援军;郑成功军。

背景:郑成功北伐失败、李定国战败、孙可望降清,大陆地区的反清斗争陷入低潮。郑成功急需一处容身之地,而荷兰殖民者长期的残酷剥削已经激怒了台湾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成功进攻以前,荷兰在台湾不过两千余人,得知消息后,才又紧急从巴达维亚调拨了十二艘船、六百多人,有限的兵力决定荷兰人只能控扼台湾的重要港口。而对于郑成功,台湾虽大,但其人口集中于西面,无论从哪里登陆,最终都要拔掉荷兰人在西南的堡垒。并且,登陆作战时,为了防止风浪损害战船,必须争夺避风港,否则极易出现事故,而最佳的避风港湾正是荷兰人控制的台江内海。

在这种战略下,荷兰对于到台湾的中转站澎湖列岛更是几乎没有防御。郑成功想去澎湖只需等合适的风向。大军在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初十开始等风,三月二十三日才等到合适的风向抵达澎湖(此时战船靠风帆为动力,且海战顺风则得利,逆风是大忌)。比起抵达澎湖,穿越鹿耳门的条件更为苛刻,只有每月初一或十六涨大潮的当天,鹿耳门才能勉强走战舰,而且想要到达鹿耳门还要先从澎湖出发穿越五十二海里的海峡,距离虽短,但若逆风则风险万分。郑成功自二十七日抵达澎湖,海面就刮起暴风,大军迟迟无法渡过,眼见距四月初一只有几天,郑成功于三十日力排众议,不顾风大浪高冒险横渡,所幸成功了。

恶劣的天气也迷惑了荷兰人,当郑成功的水师出现在台江内海,荷兰人非常绝望,宽阔的内海让郑军可以轻易避开炮弹射程。荷兰本就人少,靠水军出击更是没有胜算。此后就是一场漫长的围城之战了,由于台湾百姓的支持,荷兰人最后弹尽粮绝,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定三藩

性质:清朝平定内部明朝降将叛乱的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作战方: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镇兵,王辅臣为首的二十多位巡抚、总督、总兵及其麾下兵马,郑经的台湾军,察哈尔的蒙古军;清政府的满族八旗、蒙古士兵和汉族绿营军。

背景:统一大陆以后,清朝八旗劲旅陆续还京,而由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镇守云、贵、福、广等地,三藩遂画地自守成为独立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地图可以看出,平复三藩叛乱的行军路线几乎贯穿整个黄河以南的中国,这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吴三桂牵动了汉地自清朝建立以来的反抗情绪。虽然期间的战事频繁分散,但重点大体有两个,其一是王辅臣叛军所在的陕甘战场,其二是吴三桂占据的湖南战场(核心为岳州),陕甘战场为清军平叛的当务之急,湖南战场为整场平叛的鏖战地和决战地。至于福建地区,耿精忠叛降不定,且始终未能和吴三桂实现会师,其实是相对次要的。

自叛乱开始南方六省沦陷,康熙皇帝就将湖南视为主战场,将福建、陕甘地区视为吴三桂的左右翼,因此采取将吴三桂遏制于长江以南,优先断其双翼的战术。而吴三桂坐拥强兵,在叛乱极为顺利的前提下却没有全力渡江北进,反而不停地分散兵力支持陕甘地区和福建地区。由于中国南方多山多河的地理因素限制,吴三桂支持两地成本高、道路难,其实是不如全力突破长江的。

但清军的问题也很严重,八旗兵将普遍懈怠惧战,尽管康熙皇帝多次勒令,前线依旧以修筑工事断绝吴三桂粮草为主要战术。

所幸吴三桂先撑不住了,他死后,叛军很快丢失了湖南,退守云贵川三省。不久,四川被清军收复,湖南、四川、广西各路兵马云集,贵州也被收复,又大半年后,云南孤木难支,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布楚划界

性质:中、俄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确定边界。

缔约代表:索额图、佟国纲;戈洛文等。

背景:清朝亟须解决西北地区愈演愈烈的准噶尔叛乱,而沙俄不得不将力量转向争夺黑海出海口的战争,双方合则两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雅克萨之战的结果而言,《尼布楚条约》包含了清朝极大的忍让,但事实上,在尼布楚划界以后,中、俄的边境仍是北达外兴安岭,东包库页岛地区,是远比今天广阔的。当时,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和漫长的锡霍特山脉及其东面的海岸线,均为清朝的领土。

想要客观地理解《尼布楚条约》,需要设身处地,站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理解中俄双方的决策。

首先,是确定边界的方式。在很长的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边界一直处于模糊的状态。这个地区长期属于中国的羁縻区或者朝贡区,中央政府一般只要求当地民族承认政府的权威,土地其实仍然由当地人自理。而对于当地的原居民族而言,游牧和游猎的生活决定了他们长期没有特别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说在条约以前,尼布楚地区没有很确定的边界。

其次,是尼布楚地区的原本归属。1659年,俄罗斯在石勒喀河中游修建了涅尔琴斯克要塞(即尼布楚),1665年,又在黑龙江北岸修建了阿尔巴津要塞(即雅克萨)。这个时期俄罗斯人在尼布楚面对的是布里亚特蒙古,而非满族本部。而黑龙江以北的其他民族承认清朝为共主也是在皇太极末期,距离俄罗斯人到来不过十几年。这一期间内,清朝忙于统一中国,对于东北地区的无力分心是显然的。

最后,是中俄双方对于这片土地的态度。对于俄罗斯人,西伯利亚几乎是其增加财富的唯一蓝海,而且是其抵达东方的外东北地区,获得出海口的必由之路。而对于清朝,对外东北的保护更多是出于保护“龙兴之地”,以及为将来留一条后路,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清朝的驻军点屈指可数,更多是将其作为流放地和戍边地。为了这样一片土地交恶强大的沙俄,让边境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显然是不利于康熙皇帝对付准噶尔叛乱和施展韬略的。而且对于俄国,放弃了额尔古纳河以东地区其实也意味着沙俄殖民万里寻找出海口的计划被搁浅,其目前所得的领土其实提供不了多少财富。

何况,由于时代不同,东北地区的农业潜力和资源价值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今天被视为黄金线的海岸线,在当时的清政府眼里属于无用之物,因此康熙皇帝才在《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如此“好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尔扈特东归

性质:蒙古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勇于反抗压迫的壮举。

起止时间: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1771年1月16日)起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月初八日抵达。

阻挡力量:寒冷、饥饿、疾病;沙俄人、哥萨克人、巴什基尔人等。

背景:沙俄长期对土尔扈特人进行残酷压迫,在对土耳其战争中,征调土尔扈特十六岁以上的全体男子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尔扈特东归,是一次壮士断腕的壮举。在亚洲无垠的高寒草原上,土尔扈特人足迹所画下的每一段路线都浸透着牺牲。

在沙俄对土耳其战争开始时,土尔扈特人就已归乡心切,但为了不使沙俄政府疑心,渥巴锡汗忍痛率领数万名土尔扈特士兵参战,这些士兵大部分都折损了,这是土尔扈特人的第一次牺牲。

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季,从俄土战争归国的土尔扈特人准备尚未周全,但计划已被沙俄政府侦查得知。渥巴锡汗被迫提前起义,这一年属于暖冬,伏尔加河入冬仍波涛汹涌,北岸的一万户土尔扈特人因此无法渡河与渥巴锡汗会和,南岸的土尔扈特人只好单独离去,这是土尔扈特人的第二次牺牲。

举兵之初,土尔扈特三万多户近十七万人踏上归途,队伍分成三部,前军为精锐,妇孺老弱为中军,渥巴锡汗亲率勇士在后作为阻击部队。一路上,土尔扈特部扶老携幼,且携带着牲畜车帐,通过地图上棕黄的小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前路布满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可以放牧的草场分外难寻,且不时地有沙俄军队的追赶拦截。再加上正处于春季,草原旧草已朽,新草未生,此时通过多沙漠高山的地带,获取牲畜所需草料的艰难可想而知,不仅牲畜,百姓的口粮也消耗很快。因为饥饿、疾病和沙俄的围追堵截而造成的减员,是土尔扈特人的第三次牺牲。

直到来年盛夏,跨越万里的土尔扈特人终于看到了高峻的阿尔泰山、准噶尔山、天山山脉,在历经了一段广阔的山地之后,蜿蜒的水系、湿润的清风及平坦的草场映入眼帘,这里是因为山脉截留水汽而形成的山间绿洲伊犁河谷,是清王朝的势力范围,清朝的援军正是在这片河谷接到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图上的中国史》(上下册)

百万畅销书作家、

“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者李不白

首部青少大历史

以山形水势,

解历代兴亡。

青少年一读就懂的宝藏中国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