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说到戊戌变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教科书上的那样,是一个由光绪皇帝及开明知识分子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对于其失败的原因,现在的主流观点一般是认为其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政变给强行破坏了,绝大多数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叹息,觉得这样一场伟大的变法运动被腰斩使得中国的发展从此停滞了几十年。然而,有一些在教科书上没写到的内容表明,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是历史的必然,甚至有其合理之处。
绝境下的自救药方
首先必须说的是,戊戌变法确实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救亡图存运动。在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落后西方国家一大截,几乎沦落到人人都可以欺负一下的程度。
对于这样的情况,无数有骨气的中国人都纷纷为国家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最开始,是“西体中用”的洋务派。他们想在维持中国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同时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尽管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自己的科技实力,但并未从根源上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态。
既然光靠提高技术改变不了现状,那么问题会不会出在了政治制度上呢?于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决定给这个国家来一次“大换血”,自上而下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事实上,当时想要改变现状的人绝不在少数。稍微明眼一点的都可以看出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有诸多不足之处,这也使得这些改革支持者在朝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他们最大的“王牌”,就是光绪皇帝这样一个铁杆盟友。作为一国之君,光绪理论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尽管此时的慈禧太后依然或多或少地把持着朝政,但她看着光绪在从政方面的经验日趋成熟,也开始逐渐放手,这使得光绪也有了足够的空间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而这些在他的支持下的改革积极分子,因为绝大多数的理论都参照了日本之前的“明治维新”,因此也被称为“维新派”。
变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
在教育方面,绝大多数的维新人士都一眼看出了之前“八股取士”的弊病,这种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严重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模式,本该用来培育人才的教育体系最后却培养了一堆奴才。这样导致了人们为了求取富贵都只管死记硬背,却不思进取,最后社会彻底失去了进步的动力。维新派因此决定彻底废除八股文,在全国各地的学堂都开始同时教授中西学,并且在学堂中教授各种具有技术性质的内容,科举选官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不拘一格。同时还派出一批王公贵族出国留学,直接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文化等引入国内。
在经济方面,维新派开始在国内一步步实践西式资本主义。因为当时的很多官办企业已经暴露出来很多严重的管理上的弊病,于是维新派决定鼓励民办企业的发展。他们设立了很多工商局,开放了不少的商业禁令,也会花钱资助小型民办企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维新派实行精兵简政,削减了不少军事开支,又招了很多民兵。军队的训练内容大量裁减了骑射等冷兵器项目,增加了更多的枪炮训练项目。在他们的推动下,清朝的新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可以说,维新派的绝大多数的政策内容都针对当时中国的各项薄弱点做出了不少的改良,如果能够坚持下去,或许大清王朝从此真能走向国富民强,客观上对于清朝的统治阶级也是有利的。但为何保守派就似乎和维新派有仇似的,不惜一切代价也一定要扼杀掉这股宝贵的新鲜血液呢?
行动上的矮子
实际上,慈禧太后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最开始是并不反对维新的。作为全国权力最大的女人,她自然不会是什么老糊涂,她也知道大清要想稳固地统治下去,不做出一点改变是根本不行的。
在变法之初,慈禧给了光绪不少自由发挥的权力。她也想看看,这帮年轻人究竟能整出什么救国的好法子。
结果到最后,不仅是慈禧太后,也不仅仅是朝中的保守派,全国各地的基层官吏甚至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都对维新派的各种行为感到大跌眼镜。
尽管维新派的漂亮话说了一大堆,各种方针的条条款款也都说得有理有据,但一到实践层面,他们出的主意就一个比一个荒唐。
首先,要想将兴办学堂、鼓励民企等项目顺利启动,维新派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但当时的大清积贫积弱,国库中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来搞这些。针对这一问题,维新派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将新疆、西藏、蒙古等偏远地区的主权出卖给列强。
面对保守派“丧权辱国”的指责,维新派以沙俄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为例,指出出卖领土可以是解决眼下危机的好方法。应该说,时间确实是局限很多思想的主要原因,从长远来看出卖阿拉斯加并没有拯救沙俄,俄罗斯也是到了20世纪才开始后悔这一行为的。
维新派的很多具体的政策在执行时也遇到了困难。绝大多数的维新人士都是半辈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读书人,从没深入基层过,光绪自己也没怎么离开过深宫大院,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凭空构思出一堆完美的理论,实际执行起来却漏洞百出。
当时的一些不发达地区本身就缺少搞民办企业的经验,维新派的出资鼓励不仅没培养足够的优秀企业家,反而养了不少投机分子。而因为维新派对教育机制的大幅度改革,导致不少的传统知识分子失去了就业机会,而这又几乎是当时寒门翻身的唯一出路,这就使得这些变法政策遭到了不少底层老百姓的抗议。
眼看自己实在没法管好这些具体事务,维新派绞尽脑汁,又想出来一个馊主意:虽然我们国内没有人有推行这些政策的经验,但国外不仅有而且还成功了,那我们不如把外国人给请进来帮我们管理,这不就行了吗?
于是,他们专门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期间与其进行秘密会谈,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中日合并”这样的设想。
只能说,维新派对国家关系的理解还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完全忽视了残酷的利益斗争。日本人怎么可能会希望中国和他们国家一样强大呢?
当然,戊戌变法搞得最激进、最逆天的莫过于试图政变暗杀慈禧太后。光绪或许是在初步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了。为了推行改革,他急于获取更多的权力,完全忽视了他只要再低调地等上一段日子完全熬得死慈禧这个老太婆。
结果,因为袁世凯的出卖,慈禧最后反将一军,率先发动政变,彻底清洗了维新派。毕竟,她再想改变,也不能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
无力回天的保皇之术
戊戌变法作为一个连清朝高层都支持的救亡图存运动,只用了一百天就从众望所归发展成人人喊打,朝中顽固的守旧势力的阻挠自然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维新派自身上。
说到底,维新派之所以要改革,并不是出于想要拯救万千中国同胞的想法,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给大清王朝续命。
他们维新的动机,无非是看到了自己的国家屡遭列强欺侮,萌生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想法,因为这不仅损害了大清子民们的利益,更是有损统治阶级的脸面。他们为了维护王公贵族们的尊严和爱新觉罗家的统治地位,便寄希望于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毕竟当时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和高速发展的日本都保留了王室。
这样的动机,就导致他们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顾及太多的民生问题,结果使得变法逐渐失了民心;急于求成的作风又严重损害了王公贵族们的利益,这又使得他们失了君心。
民心君心尽失,变法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最后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在变法中引进的那些先进思想成了后来各代革命先辈们的理论指导,而在变法中不断加强的新军则成了日后辛亥革命的主力军。这场“百日维新”,最终也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