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日本不惜赌上国运,挑起了甲午战争,这一仗,打掉了中国人最后的一块遮羞布。直至甲午战败之前,满清的王公大臣们依然还沉浸在亚洲老大的美梦里,然而,东洋邻居工业化之后,不再是被中国人称作倭寇的东洋小国,踏着腐朽的清朝走上世界强国的行列。
有人说,清军陆军的节节败退是因为枪械和火炮落后,强行将甲午战败的锅扔给了洋务派,说李鸿章和他的手下都是大贪官,没有认真发展军工业,大量挪用军费中饱私囊。事实并不是这样,自从1840年见识到了西洋枪炮的大清军队也开始引进西洋的火枪和后膛炮,在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已经开始广泛装备了枪械,华尔的洋枪队更是大出风头,曾一路高歌猛进。太平天国的各路天王也是非常喜欢这些西洋家伙,但是,清军在对西洋枪械的使用上,却一直没随着时代和装备进步而提高。
19世纪60年代,来华的某英国军官曾经对清军使用枪械有如下描述:“他们军士兵放枪的姿势很有些奇怪。他们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装子弹的时候,姿势更是危险,径直用探条捣火药(那时还是燧发的前装枪),自己的身体正对着探条。”可以说,淮军一直都没有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步枪。
三十年后,世界进入后膛枪时代,清军在朝鲜与日军“激战”数日后便仓皇逃回中国境内,甲午战争除了军队的战斗力低下之外,一个被大家忽略的问题就是,清军手里拿着枪却和烧火棍似的,基本打不着目标,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陆军军官回忆道,一但战斗打响,中国军人就一枪接一枪的放。随着枪声稀疏,清军的子弹用光了,他们就要开始撤退了。
后来,清朝结束,直到民国过了好些年头,才有一个叫蒋中正的人,开始认认真真的而开始研究如何精确的瞄准和射击,而此时,距离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