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员的流动也越来越迅速,反而使得有些知识渐渐被国人所遗忘。
就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籍贯”,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我们日常填个人信息表格时,经常看到“籍贯”这一栏。
据数据统计,大家拿起笔填写籍贯时,出错率特别的高。
因为大家想当然的把籍贯单纯的要自己写地址,所以有人填了自己住的地方,有人填了自己户籍所在地,有人填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那籍贯有什么历史?为何它有地址概念?我们如今填表格时又该如何填写?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话题,希望能够解答你的困惑,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填写好“籍贯”。
首先我们来看看籍贯的历史。
在《说文解字》中对“籍”字的解释是“簿书也”,意思就是登记造册记录信息的书簿,所以有书籍、史籍的说法。
古时候没有纸,这种信息通常是记在竹简上的,籍字便是竹子头。记录登记人口隶属关系的簿书,就被叫做户籍了。
人口在任何一个朝代都非常重要,统治者通过各州县的人口户籍信息,了解治下子民的情况,制定税赋收取方式以及管理措施。
因为当时的百姓,在统治者眼里并不是一视同仁的,是要分三六九等,而籍便是用于区分不同职业,不同等级的方式。
古代名门望族叫做贵籍,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良籍,有些世代为兵的叫军籍,行商之人叫做商籍,卖给别人当奴才的就是奴籍,沦落风尘的妓子是乐籍,一些干木匠、篾匠等手工业者便是役籍……
籍分贵贱,有些籍是享受不到国家福利的,不能参加科举的,反而要承担更多的税赋和责任。一些贱籍是属于社会地位是最低层,会被人歧视的。
这各种“籍”,朝廷管理是极为严格的,除非有大是大非,才会发生改变,否则你出生是什么籍,那一辈子都是什么籍。
籍,让别人一看到你就知道你这个人是干啥的,具有什么身份地位。
而“贯”,是让别人看到你,就知道你这个人出生在哪。
“贯”最初是与财有关,铜钱用绳子串起来便是贯,一贯钱,家财万贯,腰缠万贯,便是如此。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某个地方的家族像穿钱似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叫“贯”,便逐渐引申世代居住在某地,便就叫贯某某地了。
例如白居易诗中“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聖代无征战"便是这个意思。
所以后来籍贯两个字就组成词一起用了,让人一看到籍贯,便知道你这人是哪个地方干什么的人,然后好看人下菜。
当然经过时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人人平等了,籍贯如今也只是单纯的作为个人原籍地的标识。
至于这个籍贯要怎么填,根据公安部相关的通知文件可以知道,中国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自己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
意思就是说你爷爷的户口地在哪,你就填哪,并不是填自己出生地、居住地、户籍地,也不是填父母的相关地址。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你是一个广西人,爷爷一直住广西百色,户籍也是在百色。后来你的父亲成功在上海读书并且把户口迁到上海了。
你出生时户口是在上海,后来你又到深圳读书落户,那你填籍贯既不是深圳,也不是上海,而是应该填广西百色。
因为籍贯就是要追根溯源,要搞清楚你是从哪里来,根在哪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