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千古一帝”美誉的清圣祖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他的书法水平,在所有皇帝中也位居前列。当今的许多书法家,都不敢与之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恭王府中的碑刻上,有个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此福号称“天下第一福”,可见康熙书法水平之高。然而书法水平极高的康熙帝,却也曾在给某处行宫题字时写了错别字,而且300多年来无人能改,这又是为什么呢?

皇家行宫避暑山庄

康熙写错字的这座行宫,正是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武烈河西岸的秀丽山水,让康熙皇帝甚为着迷。1703年,康熙命人开拓湖区,修筑堤岸,营建宫殿,亲自主持修建避暑山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充分享受那种淡雅朴素的山村野趣,康熙帝在修建时保留了自然山水地势的本色,同时又将江南与塞北的风光融为一体,历经10年辛苦,终于初步建成了这座行宫。

当初大清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康熙为了让北部边陲更加牢固,便将第六女嫁到蒙古,和蒙古人团结协作,一起构筑起大清国北部的重要防线。为了让蒙古人不起疑心,康熙又命人在内蒙古草原上建了座木兰围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秋天,他都会率领包括王公大臣八旗军队和皇室亲眷在内的数万人,前往那里开展军事演习,震慑蒙古诸部。从北京到木兰围场之间,足有三百多里路程。康熙下令在沿途修建21座行宫歇脚,避暑山庄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康熙修建避暑山庄,还是出于笼络蒙古贵族的考虑。众所周知,康熙小时候差点因为天花死掉,所以他深知这种传染病的威力。当时京城的天花疫情比较严重。如果按照规矩,让没出过痘疹的蒙古贵族们进京觐见,怕是大部分人都要在京城躺板板,酿成重大的外交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好避暑山庄一带气候凉爽宜人,距离疫情区又远,因此康熙选择在这里接见蒙古使臣。原本被用来当作普通行宫的避暑山庄,由此成为了大清国接见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不二场所,逐渐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个政治活动军事中心。

后来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延续了这种传统,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都待在避暑山庄办公,曾在此处接见并宴请过多位政界重要人物。经过两人的扩建与修缮,避暑山庄的规模达到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还仿照康熙定下的三十六景,以三字另外组成了三十六景。大名鼎鼎的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至此完全定名。

康熙题字多了一笔

当初避暑山庄修建好以后,康熙对这座行宫越看越爱。尤其是那种融贯江南与塞北风光的别致景色,令他流连忘返,大喜之下为三十六处风光绝佳的景点定名,还提起御笔,亲手写下“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制成牌匾悬挂在行宫门口。

后世众人在仔细端详这座价值连城的园林瑰宝时,发现大门口那块牌匾上,存在着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纰漏。牌匾上那个遒劲有力的“避”字,似乎多写了一笔,变成了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错别字算不得什么丑事。但古代皇帝身为九五之尊,自然要做到一言九鼎。因此皇帝们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都表现得格外谨慎。

而且避暑山庄修建完成时,康熙已经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见惯了大风大浪,批过的奏折也不计其数。提笔写字之前审慎考虑一番,已经是刻进康熙骨子里的习惯,更不容易犯这种低级错误。

退一步讲,即便康熙当时因为年纪大了,有些老眼昏花,陪侍在他身边的大臣们也会悄悄出言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从这牌匾挂到避暑山庄大门上开始,已经过去了300多年时间,期间竟无一人对这个错别字提出异议。如此古怪的情况,着实引人遐想。而且时至今日,坊间也确实疯传过几种推断。

写错字的真正原因

首先是学者们的普遍观点:康熙故意多写了一笔,其目的是在隐晦地敲打所有看到这个字的大臣们。前面也讲过,避暑山庄是康熙接见少数民族使节的地方,相当于大清国的另一个军政外交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康熙前往木兰围场,都会带上大批官员,在这里处理政务,秘密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并处理一些十分重要的机密文件。

为了防止手下的官员泄露这些机密,他故意多写了一笔,警告那些官员们不要回避隐秘之事,也不要将相关信息外传。一旦他们在这种事情上犯下大错,就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推测合情合理,但康熙当时究竟在想什么,后世之人无从知晓,很难做出验证。而来自民间的另一种说法就比较直观了。有人说这个“避”字含有“防止、回避”等比较消极的含义。刚建好的园子,忽然安了个不祥的名字,实在有点煞风景。

康熙为了避讳这些消极含义,灵机一动多添了一笔,既解决了“避”字释义中的不妥之处,又暗合了江山稳固的极佳寓意。这种推断固然合理,但依旧很难服众。与之相比,民间流传的另一个推断更为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推断认为,康熙故意写错字,既是为了警告负责国家政事的大臣们,也是为了警告自己。避暑山庄气候凉爽,风景宜人,康熙亲自定名的三十六景,更是休闲享乐的好去处。每个人来到此处,都难免会放松懈怠。

康熙帝担心自己会像《三国演义》中的阿斗那样,在这里乐不思蜀,从而忽略了国家大事。于是他在“避”字上多添了一笔,暗指自己将迎难而上,在各种困难和诱惑面前,绝不会做出退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种猜测,可能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当初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故宫后,许多秘而不宣的清代皇室原始档案都公之于众。当时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深入故宫,发现了许多康熙亲笔所写的汉字批示和条子。翻过这些材料后,陈寅恪先生大呼上当受骗。

陈先生说,那些康熙的亲笔史稿,不但字写得难看,句子也大多不通顺,而且错别字连篇。所以他推断,康熙本人的汉文化水平其实并不高。那个文武双全的圣明君主形象,很可能和他身边的御用文人们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这个错字,没别的原因,就是单纯地写错了。也许后来康熙发现了这个疏漏。但碍于颜面,他索性没有作出更改,反倒令周围的人感到高深莫测,以为其中蕴含着深意。

关于避暑山庄牌匾上面的错字,历史真相已经无从考证。但康熙皇帝没有像他的某些子孙后代那样,躲在这里饮酒作乐,而是励精图治,专心处理和少数民族相关的国家大事。单是这份勤政爱民的精神,就足以获得后世之人的赞许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