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鳌拜之所以可以压制年少的康熙帝8年之久,就是因为有着孝庄的支持,而康熙帝的态度不明确,似乎要成为下一个“叛逆”的顺治帝,所以孝庄一直举棋不定,不敢真正的支持自己这位孙子,直到鳌拜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形成势力集团,威胁到皇权稳固后,康熙帝要对鳌拜下手,孝庄最终选择放弃鳌拜,支持康熙帝,鳌拜才被收拾。

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孝庄被很多人忽视或者说轻视,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孝庄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之事,其实孝庄也是一代杰出的政治人物,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讲述一下孝庄在清初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力。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当时大清内部陷入皇位争夺战,两大热门人物分别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两人僵持不下之际,顺治帝的生母孝庄身为主母争取到两黄旗这一关键力量的支持,最后促使年幼的顺治帝继承皇位,成为最大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入关以后,多尔衮擅权七年时间中,孝庄和顺治帝母子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最后幸运的在顺治七年(1650年)熬死了体弱多病的多尔衮。

不过之后的发展令人唏嘘,曾经一起同舟共济的母子二人,在顺治帝亲政后期却是近乎反目成仇。简单来说,顺治帝亲政后,虽然他通过笼络诸王贝勒借力打力,再加上有着两黄旗大臣的支持,顺利清除了多尔衮的余党,但是随着皇太极和多尔衮二人先后加强中央集权,并打压八旗旗主也就是诸王贝勒,清朝的实权开始转移向满洲大臣,加上顺治帝是新皇帝,并不能真正做到言出法随掌握全部大权,所以顺治帝的下一步计划便是集权,先是打压了本就实权不多的诸王贝勒,将诸王贝勒的代表郑亲王济尔哈朗封为“叔和硕郑亲王”,再将其架空,处于位高而不权重的状态。

在面对已经日益权重的满洲大臣,尤其两黄旗还是支持顺治帝继位的关键力量,顺治帝开始犯难,最后他的选择是“以汉制满”,是大力提高汉臣地位,并且给予汉臣实权。还仿明制建立十三衙门,想要加强集权。

同时顺治帝还收服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将其继续纳入天子亲领的上三旗,对于原是多尔衮心腹,却在多尔衮死后倒戈一击的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委以重任,并且特别宠爱出自正白旗的董鄂妃,在董鄂妃生下第四子以后是高兴的大赦天下,并且说道这是第一子,直接将之前包括康熙帝在内的三个儿子给忽略,俨然是以皇太子的规格对待,几个月后这个儿子夭折,顺治帝更是破格的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在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帝更是坚持将其追封为皇后。后世很多人认为顺治帝是一位痴情皇帝,其实他之所以这样做,还有另一重用意就是要以正白旗取代两黄旗,以此来完成自己的集权大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顺治帝重用汉臣和创建十三衙门重用宦官,八旗大臣尤其是两黄旗大臣极其不满,再准确来说,顺治帝属于开明派,身边核心是汉臣,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拘泥旧制。而不满利益被侵蚀的两黄旗等八旗大臣则是守旧派,他们的背后代表分别是孝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孝庄身为两黄旗的主母,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济尔哈朗的影响力则是偏向于下五旗,当济尔哈朗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去世以后,孝庄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守旧派核心。

因为皇室斗争,尤其是母子斗争有损皇家颜面,所以当时的史料肯定不会如实记载,不过综合当时的各方记载,还是可以看出一二。

顺治帝与孝庄斗争最激烈的直接体现就是在后宫之中,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是早年摄政王多尔衮与孝庄商议以后,立孝庄的侄女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帝亲政后,因为多尔衮的原因,废掉这位皇后也勉强说得过去。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也就是孝惠章皇后则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帝还是想要继续废掉,后来因为孝庄的坚决反对才没有废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帝之所以这般,说白了就是为了报复母亲孝庄身为守旧派抵制自己集权的行为,如此一来,不只是出自孝庄娘家蒙古科尔沁部的后妃遭到顺治帝冷落,甚至出身蒙古的其他妃子也是被如此对待,最后的结果就是顺治帝生有8个儿子,6个女儿,竟然没有一个是蒙古后妃所出,是有效打压了孝庄和两黄旗。

等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病重之际,母子二人再起分歧,根据《汤若望传》来看,顺治帝想立一位年富力强的堂兄弟继位,这位堂兄弟很可能是安亲王岳乐,也属于开明人物,很明显顺治帝害怕死后自己的政治成果会被推翻,所以想要找一位强力的继承人来保住这些成果,但因为孝庄等人反对,最后只能是立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

顺治帝的政治妥协换来的是四大辅政大臣中,以他引以为心腹,出身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为第二辅政大臣。出身两黄旗的索尼、遏必隆、鳌拜则是占据其他三席。他与母亲孝庄唯一达成一致的是不能再以宗室诸王辅佐幼帝,那样很容易再出一位摄政王多尔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克萨哈在四大辅政大臣中独木难支不说,而且他也并非坚毅的开明派,面对其他辅政大臣,只能是随波逐流,因此顺治帝死后的局面是守旧派获得全面的胜利,针对顺治帝的报复也是全面展开,首先是得了天花迅速病重并最终驾崩的顺治帝,其遗诏如同罪己诏一般将自己骂的是狗血淋头,其中对于顺治帝重用汉臣的行为也是多有着墨。诸如以下两条。

“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反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

可以看出这份遗诏肯定得到了孝庄的认可,甚至很可能就是孝庄授意写的,不然如此骂她的亲儿子,不说宗室诸王反对与否,就是她这个亲生母亲又怎么可能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孝庄虽然不如后世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并没有走向台前,但她也并非政治花瓶,而是始终处于幕后,在关键时刻影响着朝局,有着超然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在顺治朝后期和康熙朝初期,她更是守旧派的最大代表,在顺治帝驾崩,幼帝康熙帝尚未成长起来时,孝庄不说是实际统治者,也是相差不多。在《汤若望传》之中也是如此记载彼时的孝庄:“太皇太后(孝庄)对于政府有巨大的势力。”

清朝在进入辅政四大臣时代以后,辅政四大臣在孝庄的支持下,打着恢复“淳朴旧制”的旗号马上推翻了顺治帝的政治成果。诸如裁撤十三衙门,并且大力打压汉臣。同时辅政四大臣还反顺治帝之道而行,进行了满洲本土化运行,大力起用满洲大臣,并且将满制扩大推行,同时废除八股文等等。

当然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样导致汉臣很是不满不说,辅政四大臣中更是只有索尼短暂担任过文官,其他人都是武将出身,并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所以将国家治理的一团糟。

辅政四大臣平衡的局势,随着索尼的病逝也开始失控,鳌拜开始慢慢一家独大,并且不顾康熙帝的反对是杀死苏克萨哈,虽然这是多尔衮的两白旗与两黄旗恩怨的延续,属于是报当年被打压之仇,但鳌拜已经开始有些失去控制,这是孝庄所不愿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帝则是态度模棱两可,孝庄在蒙古后妃没有诞下顺治帝子嗣后,选择了生母为汉军旗的康熙帝培养,这对祖孙虽然感情深厚,并且关系融洽,但很明显康熙帝并不认可孝庄守旧的理念。

在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顺治帝入葬的孝陵建神功圣德碑时,十三岁的康熙帝在碑文中如此评价父亲顺治帝:“视满汉如一体,遇文武无重轻,破故明人臣朋党之习”。并且高度评价:“统一寰区,非神武不能开基,非至圣不能致治,谟烈于昭,道法具在。”很明显这是在变相替顺治帝打抱不平,表明认可顺治帝的执政理念,这也是孝庄所不放心的,害怕孙子康熙帝会如同儿子顺治帝那般“叛逆”。

在这种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时间来到康熙八年(1669)五月,孝庄最终要做选择了,因为鳌拜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形成势力集团,按照惯例鳌拜再这样发展下去,最起码也是个可以废立皇帝却没有谋朝篡位之心的西汉霍光,甚至更进一步,成为谋朝篡位的权臣,康熙帝坐不住了,孝庄也坐不住了,祖孙二人应该私底下进行过摊牌,对于孙子康熙帝和奴才鳌拜,孝庄自然是选择了康熙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帝迅速完成了人事调整,将鳌拜的亲信调出京城,再提拔忠于自己的大臣。诸如《清史稿·圣祖本纪一》记载:“五月乙未,以黄机为吏部尚书,郝惟讷为户部尚书,龚鼎孳为礼部尚书,起王弘祚为兵部尚书。”在完成这些准备以后,康熙帝才得以从容的召鳌拜入宫,然后是将其智擒。后人津津乐道康熙帝智擒鳌拜少年神武,其实这最后一步并不关键,关键的是之前准备充分,因此鳌拜一党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至于鳌拜以什么方式被捕并不重要,因此史书就是轻飘飘的这样一句记载:“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

鳌拜被捕意味着辅政四大臣时代彻底成为过去式,从来没有走向过台前,没有大的权力欲望的孝庄自然也顺势彻底退隐,不过康熙帝为了表达感激,也是因为没有太多从政经验,为了能找个人商议大事,所以根据《清史稿》记载:“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康熙帝)多告而后行。”

康熙帝吸取父亲顺治帝的经验,虽然认可其做法,并且站在皇帝的高度,而不是八旗最大的主人角度,也是开始重用汉臣,但他选择的方法是折中的,并不是那么激进,因此并没有再度演变成为开明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随着之后的三藩之乱爆发,为了维护统治,为了拉拢汉臣,康熙帝进一步表达开明的态度,确定崇儒重道的国策,并且采用儒家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还进一步重用汉臣,孝庄也开始改变想法,积极配合康熙帝,最后康熙帝完成了他父亲顺治帝所没有完成之事,成就了一代霸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