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9年8月的一天,一封信被送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办公桌上。
身为总统,罗斯福每天都要听取大量汇报,处理各种各样的棘手事务,这封来自科学界的信本身并没有引起他多少兴趣,但信末的署名让他不得不慎重对待。
因为那个名字是爱因斯坦。
作为当时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此时已逃离德国移居美利坚,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样一位开宗立派的划时代科学家,为什么要给总统写信,又会在信里说些什么呢?
这封信提到,纳粹德国可能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炸弹,这种炸弹威力之大,可以瞬间摧毁整座城市,一旦让希特勒那样的疯子得到这种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武器,就是当时还没有被制造出来的原子弹。
爱因斯坦建议美国政府未雨绸缪,赶紧开始开采储存铀矿,开展铀裂变的研究,抢在德国前面制造出原子弹。
这封载入史册的信,直接促成了后来美国的核武器研发计划,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02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封改写了历史进程的信,直接作者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一个叫利奥·西拉德的科学家。
西拉德是匈牙利人,当时也已移居美国,曾在纳粹德国求学生活的他,知道德国正在搞核武器的研究,深知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
作为科学家,他个人自然无力阻止德国的核武器计划,唯一的途径是寄希望于其他国家领先德国一步造出原子弹,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冉冉上升的美国,思索之下,决定直接写信给美国总统发出警告。
信很快写好了,但接下来怎样交到美国总统手中并说服他接受建议,倒是一个大问题。
西拉德人微言轻,他首先想到要找一位大人物背书,增加影响力,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老朋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的声望,他的话总统不会置之不理。
其次,西拉德又联络上了总统经济顾问萨科斯,请他帮忙把信转交总统。
尽管如此,这封信还是等了两个多月才得以送到罗斯福的办公桌上。
一周后,爱因斯坦收到了罗斯福的回信,信写的礼貌而正式:“
我已经召集了一个委员会,来认真研究您关于铀元素的建议是否可行。
这封不痛不痒的回信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罗斯福政府也只是批准了可怜的6000美元用于实验费用。
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对美国人来说,战争似乎是非常遥远的事。尽管收到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警告,美国人仍然丝毫感觉不到其中的紧迫性。
也难怪,核武器项目耗资巨大,30年代末的美国,好不容易从大萧条中恢复元气,对战云密布欧洲并不怎么上心,希特勒也好,丘吉尔也罢,要打仗让他们打个天昏地暗好了。
但总统不急科学家急。
当时站在核武器研发前沿的是德国人。早在二战前,德国人已经发现了原子裂变的秘密,此时已开始建造制造核武器所需的重水工厂。
看到总统对第一封信毫无反应,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爱因斯坦坐不住了。1940年3月,他又给罗斯福写了第二封信。
就这样,一直到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前一天,罗斯福才终于下令启动了美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研究计划——“曼哈顿计划”。
03
曼哈顿计划有多庞大,从一组数字可窥见一斑。
该计划共占用遍布美国和加拿大的30多个基地,前后超过50万人为之服务,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大约相当于2018年的230亿美元!
这些资金中90%都用来建造工厂,制造核裂变需要的原材料,用来研制武器的部分还不到10%。
实际上,当时除了美国,也没有其他哪个国家拥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和财力,能够承担如此庞大的研究项目。
曼哈顿计划集中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其中的总设计师是大名鼎鼎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德裔犹太人,自幼生长在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家庭。尽管身处美国西海岸,但奥本海默时刻关注着欧洲局势,他的圈子里有从德国逃出的犹太难民。
奥本海默个人魅力强大,成为领导这支科学家团队的不二人选,在他的带领和这批天才的努力下,曼哈顿计划进展神速—
1942年8月,世界第一个可控核反应堆在芝加哥大学建成,领导者是被称为“原子能之父”的物理学家费米。
1943年春,奥本海默的团队开始原子弹的制造工作,一年后,位于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南部新墨西哥州一个叫阿拉莫戈多的地方,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世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它名叫“胖子”。
美国这时候共成功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另外两颗分别叫“瘦子”和“小男孩”。
核爆的那天,奥本海默想起印度圣书《薄伽梵歌》中毗湿奴说的话:
“现在,我成了死神,成了可以摧毁世界的人。”
曼哈顿计划汇聚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最聪明的天才,超过1000名顶级科学家参与其中,其中不少曾获得诺贝尔奖,项目组甚至被戏称“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
但请注意,这张名单集中了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一群大脑,但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却被排除在外。
没错,就是给罗斯福总统写信、直接促成曼哈顿计划的爱因斯坦。
04
其实,最早拟定的包含31名顶尖科学家的名单是包括爱因斯坦的,但后来却被排除了出去,理由很简单,听起来却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爱因斯坦没有通过美国人的“政审”。
作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战时绝密计划,美国军方对每个参与的科学家都进行了摸底清查工作,不但要身家清白,思想还得过关。
而美国联邦调查局向军方提交过关于爱因斯坦的调查报告,结论里有这样几句话:
“鉴于爱因斯坦博士的激进背景,本局不推荐雇佣他从事机密性质的工作,除非经过极其审慎的调查。因为像他这样背景的人,似乎绝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忠贞的美国公民。”
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显示,爱因斯坦参加过1932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反战大会,公开支持过各种和平主义组织和政治团体,其中甚至还充斥着各种主观臆测与小道消息。
更荒诞的是,二战后,FBI对爱因斯坦的监控更加严密,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一直疑心爱因斯坦将美国核武器机密泄露给国外。
爱因斯坦晚年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与此同时FBI对他的暗中调查与监控也从未停止。FBI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爱因斯坦在1947年12月作过如下声明:
“我来到美国是因为,我听说在这个国家里有很大的自由,我犯了一个错误,把美国选作自由国家,这是我一生中无法挽回的错误。”
05
1946年5月,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原子释放出的能量已经改变了一切——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滑向前所未有的灾难。”
作为曼哈顿工程总设计师的奥本海默同样心情复杂。
奥本海默早年反对法西斯主义,甚至曾在演讲中对公众说,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早一点早出原子弹,好让德国尝尝核武器的滋味。
但见识到原子弹的恐怖威力后,奥本海默觉得自己追求的物理之梦已变成黑暗与杀戮。面对巨大荣誉,他心中却充满自责,他对杜鲁门总统说,“我觉得我们手上都沾满了鲜血”,而后者若无其事地回应:
“没什么,洗一下就干净了。”
战争结束了,人类对核武器的追求却刚刚开始。二战结束,冷战开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掀起史无前例的军备竞赛。
1954年,美国在南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进行氢弹试验。几分钟内,蘑菇云便上升到25英里的高度,冲击波让周围环礁上的动植物全军覆没。这个代号为“Bravo”的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1000倍。
今天,世界上仍存放着数万枚未销毁的核武器,几大国之间凭借它们保持着危险而小心翼翼的平衡。
06
爱因斯坦一生与许多名人有书信往来,但这些信件中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他致罗斯福总统的两封信。
在常人的想象中,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诞生脱离不了干系。一方面归咎于那封信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与他40年前提出的质能方程联系到一块。
他曾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封面图片上,一朵蘑菇云在他身后升起,上面标记着质能方程公式。文章这样写道:
“爱因斯坦并未直接参与制造原子弹,但在两个重要意义上,爱因斯坦是原子弹之父:一,正是他的倡议启动了美国的原子弹研究;二,正是他的方程使得原子弹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新闻周刊》甚至以“始作俑者”做为大标题做了他的一期封面,这种看法让他十分痛苦,忍不住发出悲叹:
“要是我知道德国人无法研制出原子弹,我一点力都不会出。”
原子弹投下的几个星期里,爱因斯坦都异常的沉默寡言,他回绝了所有找上门来的记者,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最早写出那封著名信件的西拉德,1942年协助费米建立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但二战后他转向生物物理学研究,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
实际上,无论促成还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大都主张和平利用核能,反对使用核武器。
但他们的声音被野心勃勃的政客、军人湮没,这些人没有人愿意放弃核武器的诱惑。他们发明了火,但无力控制人类对它的使用。
参考资料
[1]BBC世界史,安德鲁·玛尔.
[2]爱因斯坦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3]追逐太阳,理查德·科恩.
[4]爱因斯坦-西拉德信,维基百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