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牛德旺:康复医学科的“拓荒牛”
纵览华夏网河南讯: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以下简称“地医”)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牛德旺,接触到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康复医学。
牛德旺说,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进入医学体系。起初,学界不重视,大众不知情,有点儿冷门,也有点儿边缘。进入新世纪,随着康复医学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凭借自身不可或缺的优势引起关注,从幕后走向前台,开始被广泛接受和看好。作为地医较早介入这一领域的“先行者”“拓荒牛”,牛德旺见证并参与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
牛德旺(左一)正在指导患者进行认知障碍及言语康复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供图
一
“2015年7月,我们科第一个搬到东院区。刚来那会儿,这里还是一大片荒芜,满目野草,荆棘密布。没办公场所,也没器械设备,更没有病人,临时入驻东院区附近的曙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心里都没底,牛主任说既来之则安之,率先扑下身子,带领我们开展工作。要不怎么说牛主任是我们医院的‘拓荒牛’呢,没点儿开疆拓土的精气神,真是打不开今天的局面。”2024年10月21日,在地医东院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蓉蓉说。
东院区也称新院区,在安阳市平原路与安彰大道交叉口附近,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备高端、功能齐全,门诊楼、病房楼宽敞明亮,有康复医学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全科医疗科等多个病区,行医就医条件优越。
“没有康复医学科和全科医疗科、风湿免疫科这些科室打头阵,”地医东院区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永磊接过话茬说,“就没有新院区现在的规模。我们都是受益者,多亏了牛主任这个‘拓荒牛’。”
患者与医者,从来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东院区草创阶段,百端待举,但没有患者上门,显然是问题的重中之重。牛德旺主动出击,带领科室人员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义诊活动,宣传康复医学知识。他们发放传单、举办讲座,免费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现场解答人们的咨询。
一个周末,他们去一个乡镇义诊。听说附近一位住在半山腰的老人行动不便,无法来现场参加义诊,牛德旺二话不说,背起医疗箱,步行两三里山路,前往老人家中为他检查身体。正是七月流火的天气,人坐着不动都会冒汗,何况是负重登山?看到汗流浃背的牛德旺,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这一来,我就觉得啥病都好了。”
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热诚的上门服务,很快赢得周围群众的信任和好评。通过互动,牛德旺团队不仅提高了新院区康复医学科的知名度,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渐渐地,患者开始来新院区就诊,康复医学科的名气也慢慢传开了。
胡蓉蓉告诉记者,从来到新院区的那一天起,牛德旺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加班加点如家常便饭,数年如一日。他定期组织科室开展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注重提升大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注重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尽可能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所以,”胡蓉蓉笑着说,“在我们东院区,不,在我们整个地区医院,牛主任不仅是大家熟知的‘拓荒牛’,还是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甘为人梯的‘孺子牛’。跟他做同事,是一种福分。”
如今的东院区,已经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病房里,患者得到了精心的照顾;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优美的环境,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心情愉悦。这里不再是曾经的那片荒芜之地,而是一座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医疗新地标。
二
“俺爸刚偏瘫那会儿,神志恍惚,意识不清,情绪也低落悲观到极点,不吃不喝不说话,像个木头人一样。我们都拿他没办法,没想到牛大夫唤醒了他的意识,现在俺爸基本上已能生活自理了。”在地医新院区康复医学科病房,陪父亲来复查的赵女士说。
赵女士的父亲是个上过朝鲜战场的志愿军老兵,身中数弹,九死一生,大家都亲切地尊称他为赵老爷子。2022年冬天,赵老爷子罹患急性脑梗死,落下半身不遂后遗症。赵女士告诉记者,老人家要强了一辈子,乍一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拒绝治疗和进食。眼看着老人家瘦得皮包骨头,呼吸微弱,上气不接下气,儿女搓手跺脚干着急,但又拿他没有一点办法。恰在这当口,他们听说地医东院区康复医学科挂牌营业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赵老爷子送到了这里。治好治不好的,权当尽孝心了。
“赵老爷子可以说是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病人之一,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一点儿也不配合。亏得我们牛主任神通广大,只用一首歌,就轻轻松松地打开了他老人家的心灵之门。”地医东院区康复医学科护士长王俊玲笑着说。
是什么歌曲这么神奇呢?
“一首经典红歌,”王俊玲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王俊玲告诉记者,赵老爷子既抗拒吃药打针,也不参与集体康复训练,急得人家小护士哭天抹泪,他那里照样不闻不问,就是跟你死磕到底的样子。护士们正商量着是不是给他家人打电话,让他们把赵老爷子接走时,一阵激昂雄壮的旋律传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歌还没唱完,赵老爷子支楞起耳朵睁大了眼,不用喊不用拉,他自己就要挣扎着下床了。在两名护士的搀扶下,他先是寻找歌声的来源,接着老泪纵横,蠕动着嘴唇发出失语以来的第一声呼喊,不仅跟着节拍唱了起来,还挥动手臂,险些把护士拨拉了个趔趄。尽管另一侧的手脚仍不听使唤,但赵老爷子已然进入出征状态,意识、力气、语言相继恢复,可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牛德旺说,“对于赵老爷子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是打开他心灵的一把钥匙。我仔细看了他的病历,了解了他的战斗生涯,得知他是所在连队唯一一个活着回国的战士,那段历经炮火洗礼的岁月于他刻骨铭心,永志难忘,便试着找到这首老歌放给他听,效果好得连我也没想到。”牛德旺谦虚地说。
“针对不同的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胡蓉蓉说,“在俺牛主任的日常行医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三
53岁的牛德旺,老家在安阳市林县山区。1996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2003年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修学习,师从著名神经病学专家凌锋教授。在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病、神经内科、康复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对各类心脑血管病、脊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以及各类头痛、头晕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对脑卒中后运动、言语、吞咽、认知障碍,以及脊髓损伤康复有一定造诣。从医20余年来,牛德旺先后开展脑血管、脊髓血管造影检查1000余例,脑动脉支架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200余例,其Winspa支架及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濮阳市、安阳市两地的空白。曾被授予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多次获河南省、濮阳市科技进步成果奖。
“我走上从医这条路,”牛德旺说,“还真跟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
牛德旺告诉记者,他叔叔家的一个孩子,身体不好,患有小儿肺炎合并心衰,常年离不开药。对于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家庭来说,一个病人带来的压力太大了。叔婶节衣缩食地过日子,带着堂弟四处看病。问题是钱没少花,药也没少吃,堂弟的病情却一直不见好。牛德旺那时就想,要是自己家里有个医生多好啊!那样叔婶就不用吃那么多苦,堂弟也不用受那么多罪,更不会被江湖郎中、巫婆神汉欺骗了。心中埋下了这粒种子,牛德旺便有了奋斗目标,一心一意要学医。那些年,乡镇中学的教育水平还普遍不高,一年也就只能考出去三五个学生。牛德旺平常成绩不错,老师寄予厚望,听说他要报考医学院,多少有点担心。为稳妥起见,老师给他做工作,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一般而言,医学院校比农业、工业、林业院校难考。同样的分数,能考进别的院校,未必就能考进医学院校。而且,医学生专科段、本科段学制时间长、毕业晚,所以不建议他报考医学院校。作为一个山区的孩子,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牛德旺没有改变主意,而是暗下苦功,常常刷题刷到深更半夜。待到高考后,牛德旺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填的都是医学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多亏选择了学医,”牛德旺说,“让我有能力给堂弟看病,给邻居看病,也给父亲看了病。我最初的临床经验,大多来自我在亲人身上的实践。”
大三那年暑假,牛德旺回家发现,厕所里有父亲的血便。问他哪儿不舒服,他也不说,主要是不舍得花钱看病,照样下地干活。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牛德旺觉得不能再听之任之了,说动母亲、妹妹、叔叔等人,把父亲连哄带劝地送到了医院。一检查,问题大了,结肠癌。万幸的是,因为发现得早,癌细胞尚未扩散转移,手术还来得及。
陪父亲做完手术,学校也开学了。牛德旺叮嘱母亲和妹妹一些注意事项,便匆忙赶回学校。这次经历虽然有惊无险,但也让牛德旺明白一个道理,功课没有白做的,知识没有白学的。如果他不是医学院的学生,那么,父亲的病十有八九会拖到无可救药,回天乏术。也是从那以后,牛德旺学习更上心了,白天听课,晚上做题,常不知东方之既白。
四
一个人不幸患上帕金森病,还会快乐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科不仅有个百余人的帕友快乐康复营,还有个二三百人的帕友快乐康复群。大家在营里群里交流分享彼此的康复生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是一个比一个快乐!”地医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文波说。
吴文波告诉记者,快乐康复理念也是牛德旺率先提出来的,而这个理念又脱胎于他在全科开展的“我的病人我来宠”活动。来康复医疗科就诊的病人,多数做过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手术,或者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以帕金森病患者为例,除了反应缓慢、机械、肢体抖颤等外部特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特征就是多抑郁、焦虑、木讷、疑神疑鬼,对自身以外的人事缺乏基本的兴趣和信任。长此以往,病情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抑郁而终。在牛德旺看来,只要不是危急重症患者,就先不急于采取干预措施,而是想方设法打开他们的心结。他组织发起丰富多彩的“我的病人我来宠”、星期五文体康复联谊会、星期日包水饺汤圆等活动,整个康复大厅天天像过节一样。拿“我的病人我来宠”来说,这是个全员参与、贯穿全年的活动,一周一评。谁宠得病人开怀大笑、眼里放光,谁就可能胜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来康复科以前,我已经两三个月没有用嘴吃喝过东西了,也说不出话。在这里满打满算住了不过20天,就把鼻饲管拔掉了。这里的医生、护士,真是比亲生儿女都亲啊。”在康复大厅,来自林州市的姜阿姨乐呵呵地说。
一年前的一个深夜,姜阿姨从床上掉下来。因儿女不在身边,也没及时就诊。后去医院检查,已由始发性颅内血肿形成脑疝。她在别处做的手术,术后失语,也不能经口进食,一直靠鼻饲管打点流食,眼看着身体吃不消,迅速瘦成皮包骨。姜阿姨的儿女都很有出息,有经商的,也有做官的,不差钱,但就是没办法替她受罪。他们送她去过北京、郑州,哪儿都没稳住她的情绪,一眼瞅不见,她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拔掉输液的针头,或者鼻饲管。几经周折,姜阿姨终于来到了地医康复医学科。
因长时间未经口进食,牛德旺为姜阿姨进行摄食评估时发现,别说她已吃不得饭,就是一滴水都能把她呛得咳嗽起来,属于咽反射减退,吞咽运动延迟,嗅觉、味觉有障碍。牛德旺采用冰刺激配合压舌板训练,再用口味重的橙汁、柠檬汁等刺激她的味觉,让她的味蕾和口腔重新变得敏感起来。
接下来,牛德旺和护士长王俊玲等人轮流给姜阿姨尝试酸奶、蛋汤、鸡汤、鸡蛋羹和挂面,像宠一个新生婴儿一样,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咳嗽或有痰时轻轻拍她,尽量不用药,直到她能正常经口进食。这是第一步,然后是唤醒她的语言能力。姜阿姨已许久没说过话了,牛德旺先准备一些气球、蜡烛、纸条,以及识字卡片和不同颜色的水果等,训练她的吐气和辨认能力,教她深呼吸、读唇语。得知姜阿姨喜欢豫剧,牛德旺特意找来《花木兰》《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等剧照,唤醒她的记忆和表述的愿望。又历时半月,姜阿姨终于可以声情并茂地与人交流了。
“如今啊,”姜阿姨说,“我吃嘛嘛香,看啥啥新鲜。昨天女儿打电话问我准备出院不,我告诉她,只要牛大夫他们不赶我,我就不走了。”(濮阳日报记者 刘文华 王同录 通讯员 王莹)
编辑:李志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