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是中国科学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打好基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对于整个科学队伍的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在科学事业方面作出创造性的而且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贡献。
就人文科学研究生而言,基础应该包括理论、专业、语言文字三个方面。
理论方面,首先要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仅要熟悉有关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多少涉猎些中国的和西方的古典哲学,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提高学术境界。
专业方面,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典籍,而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本专业研究的方法的训练。温故知新,熟能生巧,而“知”和“生”都是有方法内涵的,并非盲目、自发所得之。在这方面,特别应该注意向年长的学者学习,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经验。
语言文字方面,包括中文和外文,而中文又应该包括古文和现代语文。文字是阅读材料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没有古文训练,就读不懂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而不娴熟现代汉语,则难以整理和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一个好的人文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较深厚的中外文学素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如果把文章之事看作雕虫小技,那是一种很糊涂的看法。至于外文,在世界已经联成一体的今天,实在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研究生毕业时,至少应该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此次我到美国、日本十多所著名大学考察,深感他们对理论、专业、语言文字三个方面都是很重视的。尽管这些学校大多数指导教授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也是在理论、专业、语言文字三方面要求研究生打好基础。在做硕士、博士论文之前必须读完的各科课程就包括对这三方面的基本训练。对于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古今中外真正有成就的学者,早已有许多深切的理解和论述,我们应该从他们的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多年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学术界久已缺少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良好风气,而急于求成、浮躁粗疏的倾向则积重难返,这对于我国科学队伍的成长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已经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而且其恶劣影响也绝不是短期内所能完全肃清的。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为树立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奋斗,而加强对研究生的严格训练和要求,必将为树立一代良好学风产生深远的影响。
沙漠上难以建立大厦,水上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真正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们,应该领会这平凡的真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