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最怕立冬是晴天”,这句话在不少农人心里就像一盏“寒灯”,提醒他们立冬晴天可能并非“好兆头”。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意味着秋冬之交,天气逐渐转寒,天地间的水汽也开始藏入土壤、冰雪之下。可在传统的农谚里,立冬晴天往往预示着一个少雪、干燥的冬季。而这“晴空万里”的背后,藏着不少让人揪心的隐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晴天暖冬虽听着舒服,但在农人的眼中,偏偏这种冬天常常带来反效果。晴朗的立冬意味着冬季降雪少,土壤缺乏湿润,接下来的春天可能就是一场“倒春寒”的劫难。你看,“倒春寒”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在春暖花开时突然杀个冷回马枪,温度骤降,让刚发芽的植物冻得够呛。新苗、果树、早稻,都可能被这倒春寒整得满目凋零,轻则产量下降,重则颗粒无收。别看冬天干巴巴,等到春天一蹦跶,却发现土壤的水分早就耗尽了,这时再降温,植物根本没法稳稳地站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也在说同一个理儿。要是立冬那天刮北风,大多会预示冬季寒冷、降雪多,这可是农人们求之不得的“冰雪冷天”。积雪在冬天慢慢覆盖土地,既隔冷又蓄水,等到春暖花开时,融雪能滋润大地,为来年作物发芽铺好路。反之,南风一吹,暖暖的,虽看似怡人,却是提醒来年或许是暖冬。没有了雪水的滋润,土壤缺水,春天要靠天吃饭的作物们就要打起冷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冬有雨地早封,明年一定好收成”也是同理,立冬若下雨或飘雪,寒冷的气候会让土地早早封冻,虫害和病菌都被冻死,来年耕种可省下不少力气。反过来说,要是立冬晴天,冻土封不起来,地里越冬的病虫害就会变多,春天植物才刚发芽,病虫已经开始“跑步”上苗,农人自然难省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雪打立冬头,来年不用愁”的说法,意思是立冬有雪,来年庄稼就能指望丰收了。冬雪会在春天慢慢融化,土壤的水分就充足,来年春天返青的作物们也更有活力。所以,立冬当天是不是晴天,直接影响到整个冬季的气候节奏和来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这些老农谚反映的其实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长时间观测和总结。虽然现代农业技术早就进步了,预测天气也不再靠“看天吃饭”,但农人们对于“暖冬”的忌惮并没有消失。我们或许可以用科学工具分析天气,但农业的种植和收成终究还是要依赖气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流传百年的农谚,其实折射了农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提醒着我们,再怎么高科技,也不能低估自然界的“游戏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能否让农业回归“顺应自然”?暖冬之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