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欧盟放出一个重磅新闻:他们即将对我国的电动汽车收取反补贴税,并且要持续五年之久。
这一举动是对我国汽车行业赤裸裸的制裁,比不过我国的汽车,就在价格上捣鬼,企图通过价格的高低来维护本土汽车品牌的利润,而不是引发反思进行技术革新与升级,打造更有优势的产品。
我国对于这种恶意的税收,也没有任人欺负。
政策一发布,我国立马进行了对策,宣布停止赴欧建厂,预计会让德国、意大利等国受到300亿的损失,狠狠给了他们一个教训。
为何欧盟要在知道触犯我国利益的情况下公布这个政策,他们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措施吗?
(一)为何要收反补贴税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的重点就在于这个反字,就比如一个国家出口了一款产品,在另一个国家进口时,为了增加此款商品的金额,就会选择在进口环节征收一种赋税,
这样子可以减少其竞争力,避免本土品牌受到冲击,以此来保护本土商品在本土市场的优势。
而欧盟此次将反补贴税的征收对象放在了我国的电动汽车上,这暴露出两个问题。
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已经有了超过欧洲车企的势头。
另一方面也说明欧洲车企目前存在了停滞不前的落后,且是出现了各车企绞尽脑汁也无能为力的问题。
还记得在第27届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的第二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就表示受到了来自我国电动汽车的冲击。
此后他们又发布一条声明,会向我国征收20%以上的关税,它们这一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公告的发布不仅是德国,更是一众欧盟国家为了保护自身本土企业的联合之举。
除此之外,里面还包含着更深的利益算计。
由于我国本土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在早期的我国市场上,基本上是各个外国品牌平分秋色,我国本土品牌只占了很小的一个品牌份额。
而德国车企以一种惊人的优势占据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从中所获得的种种利润比欧洲本土市场高的多。
尤其是近年来欧洲各个环保政策排放标准的限制,德国车企没有办法在种种因素下产出性能更高更好的汽车,再加上本土市场严重趋于饱和,又有新品牌的冲击,让他们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我国。
而随着我国车企的异军突起,一大批更有性价比,性能更加强悍的中国汽车横空出世。
德国车企拼不过性价比,就只能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勉强维持品牌优势与其对打。
可是在研发受限的情况下,一味降低生产成本并不能让其重回原本的地位,随着我国车企技术不断精进,德国在我国的市场不断衰退。
不仅如此,中国车企甚至走出了国门,直接冲到了德国自家的本土市场,在欧洲有了不错的销量和表现。
也就是说,德国不但没有守住中国市场,还被我国企业反将一军,差点端了老家。
于是为了保护住最后的市场,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在明明知道这个政策会得罪我国的情况下,还是投出赞成票,宣告反补贴税正式实施。
(二)德国车企的停滞
目前德国车企的困境,我们可以以大众品牌为例窥见一斑。
大众作为知名车企,是德国的龙头企业,却在近年来屡屡收获败境,销售额不断下跌。
据10月29日报道,大众车企还放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消息,它们将正式关闭至少三家德国本土的汽车工厂,同时裁减掉数万名员工,剩下的工厂规模也没能侥幸逃脱,它们会大幅缩减其规模。
消息一经放出引发了轩然大波。
工人本就不满大众车企近年来的表现,现在突如其来的宣告关闭更是让无数人陷入了失业危机。
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成千上万名工人汇合在一起,决定要从12月1号罢工表达不满。
而此次大众关闭工厂后暴露出的问题才是最引人深思的。
大众作为一个坐拥68万员工的大型企业,曾经一度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
再加上本身是德国品牌,40%员工都是德国人,它在德国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而这样大的一个品牌宣布撤场裁员,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德国的稳定,或许会产生下岗热潮的发生。
有人甚至断言这会影响到大众的根基,这个言论并非危言耸听。
上一次大众关厂还在1988年,自关厂后,大众也受到了一定风波。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在1994年签署了长期就业保护承诺——2029年前不裁员协议。
可是这一次的裁员违背了这个承诺,并且是大众首次关闭德国本国的工厂,大众之所以选择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首先我们可以从大众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大众汽车的销量一直在下滑,并且利润大跌。
只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就能发现,大众汽车的销量有大幅下跌,整个销量只有437.22万辆,这放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仅如此,大众车企还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料的事情。
在今年上半年的中国市场,大众竟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亏损情况,而这笔亏损的数额竟然高达1.93亿欧元。
而去年同期,大众的盈利还高达3.48亿欧元,可见大众面临着多么困难的境地。
曾几何时,光中国一个市场就可以给大众提供4成的营业额,目前的境况是谁都难以想象的,难怪大众会选择关闭工厂、裁员来削减成本。
而导致大众亏损的另一因素就是欧盟目前实施的环保标准太过于苛刻。
根据2025年欧盟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2025年所出售的汽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不能超过93.6克每公里,否则就会对车企进行巨额罚款。
这个规定严苛到什么程度呢?
基本上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几款汽车品牌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他们不另行整改,根本没有办法继续经营。
祸不单行,俄乌冲突导致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也让企业的经营成本剧增。
不满于目前待遇降低的工人们又开始联合起来要求涨薪,多重压力之下,大众才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削弱成本。
欧洲生产条件的提高也不得不让大众去选择成本更低廉的工厂,这也是大众虽然在中国利润暴跌,但还是坚持在中国开办工厂的原因。
通过在中国制造汽车,然后运输到欧洲销售的方式,大众等德国汽车企业勉强可以苟延残喘。
这也侧面说明,他们在用我国工人的心血来养活本土企业。
(三)中国的反击
而对于欧盟这赤裸裸的制裁,我国自然是不可能忍气吞声任人欺负的,谁说只有欧洲车企会在中国建厂?我国也在欧洲有着很多大型厂房。
于是在宣布收取反补贴税后的第一时间,我国就叫停了车企赴欧建厂的计划。
这一举动保守估计能够让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损失300亿左右,完美进行反击。
德国作为出头鸟,损失自然是最惨重的。
我国曾计划在德国修建两家电力工厂,一家负责电池模组和装配,一家负责设计年产16吉瓦时电芯。
可以预见,这么大的两座工厂会给德国进行多大的产出,创造多大的用人需求,这两座工厂的无限制叫停带给德国的损失是无比惨重的。
不仅如此,德国还会因此失去动力电池的发展先机。
我国政府还暂停了所有车企在欧洲的项目,一下子拿捏住了欧洲的命脉,让他们知道到底谁才在这场竞争中占据最多的优势。
中方此举也向世界宣布了自己在汽车制造产业上已经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不论是德国对我国的制约,还是我国硬气的反击,都表现着我国实力的突出,这种突出也为我国吸引到了更多的人才。
我国车企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人才的优惠补贴政策和薪资,不少精英都选择从国外跳槽转到我国发展。
比较知名的就是比亚迪招聘到的沃尔夫冈·艾格和米开勒·帕加内蒂,其中米开勒·帕加内蒂曾设计出奔驰的游艇环抱式设计。
每个产业每个技术都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我国汽车产业的从无到有,也是依靠一步步学习与竞争走来的。
欧洲这种政策却是不正确的,他们不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而是妄想阻拦同行来维护地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实在是令人鄙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