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近日,在位于陕西西安骊山脚下的华清宫景区,当舞台上的“明皇”与“贵妃”相会于“鹊桥”时,经典版《长恨歌》2024年演出正式收官。

伴随着《长恨歌》演出的谢幕,华清池畔,专注于舞台道具使用、修复、制作的道具师王喜也终于放下了紧绷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经典版《长恨歌》共计演出728场,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

“这个夏天,文旅消费异常火爆,华清宫景区平均每天要接待3万多名游客,压轴大戏《长恨歌》也是场场爆满。”夜幕降临,音乐响起,沉浸式演出《长恨歌》开始了每天的演出,王喜也迎来了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候。

一场演出70分钟左右,演员几百人,道具多达上千件。每个人什么时候上场,该使用什么道具,作为道具组的负责人,王喜必须守在这个入口,确保万无一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喜对《长恨歌》演出道具进行修理

“我现在站在这里,就是要检查他们手里拿的道具是否正确。演出环节,经常会遇到各种道具小修小补的问题。”为了满足游客观演需求,今年,华清宫景区《长恨歌》每晚演出最高达4场,因为重复使用,道具临时损坏的情况经常发生。

“每场演出的间隙只有短短15分钟时间,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坏的道具修理完毕。”今年37岁的王喜,是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长恨歌演出党支部的一名党员。自2009年该党支部成立以来,分布在演员、服化道、机械、舞美、灯光等各个岗位的39名支部党员,就承担着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和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12·12》的演艺服务和技术设备等重要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得更多。”为了配合晚上的4场演出,王喜每天要准备1000多种道具,忙的时候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他的忙碌,也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点亮了夜晚骊山的绚丽舞台。“今年暑期旅游旺季,白天《12‧12》演出8场、夜间《长恨歌》演出4场,我们的所有党员和演职人员日夜奋战,不叫苦、不叫累,争当标兵模范。”王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恨歌演出党支部的党员和职工在排练冰火《长恨歌》

长恨歌演出党支部的党员和职工在排练冰火《长恨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统筹考虑演艺服务特点、作业性质、生产组织、党员分布等因素,合理划分党小组,使党员分布在演出全链条的各个岗位,业务在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高洁表示,在《长恨歌》和《12•12》演出中,每次遇到恶劣天气和突发情况,往往是党员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风雨无阻,吃苦在前,冲锋陷阵,保证演出效果,赢得了观众的敬佩和赞赏。“我们总结经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敬业奉献,才奠定了《长恨歌》在国内演艺市场的地位。”高洁表示。

党员不仅比着干,还带动职工一起干。近年来,《长恨歌》和《12•12》演出接待观众人数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并连续获得 “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及“十大演出精品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长恨歌”品牌已经成为全国文旅行业的“金字招牌”。

“这个面鼓就是我用新技术新手法制作的。”王喜介绍,这几年,国风国潮国韵大放异彩,企业不断鼓励党员干部和职工加大舞台技术攻关,创新制作更加适合舞台效果的道具,提升演出艺术效果,让观众通过观看演出就能感受大唐文化的多姿多彩。

“我们的党员不断探索实施隐蔽式大型折叠LED显示屏、水下升降舞台亮化台板、水上火海技术、山体星空、山涧舞瀑、隐蔽式灯架、隐蔽式自动升降伸缩看台、寒冬水下环境等开创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效破解户外实景演出机械设备在高温、寒冷、雨雪、大风、水下环境中安全运行的稳定性技术难题。”高洁介绍,截至目前,《长恨歌》《12•12》两台演出已获得31项技术专利。同时,公司还以微设计、微改造实现降本增效,对《长恨歌》中区看台进行优化改造,增加座位300个。2022年,公司通过“修旧利废”,实施芙蓉湖演出场景改造,节约资金约90万元。

2025冰火《长恨歌》不久也将踏雪归来。王喜和长恨歌演出党支部的每一位党员、职工也将迎来新的挑战与忙碌。“挑战与忙碌我都不怕,只要游客喜欢,这都算不了什么。游客有了获得感,我就有了成就感。”王喜说。

(秦毅、王三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