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刘学洙 龙光沛 黄质夫乡村教育研究 ,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黄质夫教育文选》,这是一件好事,读后深受感动。想想早在六十多年前,正当抗日战争方殷之际,黄质夫先生便在担任建立在榕江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长时,提出一整套举办民族师范教育的理论和措施,并身体力行,付诸实施。把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提倡“教、学、做合一”,使学生手脑并用,劳心与劳力并重,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乡村教育人才,这确实是件难得和可贵的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此书《序》中所说:“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学者从美国重视乡村教育得到启示,特别是西方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丹麦等,通过教育家深入农村,提倡合作,从事乡村教育,而使国家得到复兴的经验,影响我国的一批学者。他们回国后便积极提倡乡村教育,一时间农村办学蔚然成风,黄质夫先生就是树乡村文化新风的先驱之一。”

韦钰这段称赞黄质夫先生的话,也使我们想起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早年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最赏识的学生之一。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杜威提倡“学校即社会”,陶行知提倡“社会即学校”。这说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读了《黄质夫教育文选》中黄质夫先生所撰《中国乡村的现状和乡村师范生的责任》《和乡村教师的谈话》、《服务乡村八年之自省》《我们的主张与实施》《非常时期教育设施的一种试探》《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等等篇章,以及文选中所录江君谟、吉长瑞、洪业、梅宗乔、向零、吴汉良等黄质夫先生之同事及学生的回忆或阐述,黄质夫先生在创办界首、湘湖、栖霞乡师、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的事迹、办学作风和教育思想,深感黄质夫先生与陶行知先生一样,是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理论家和实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行知为了改造乡村,提倡农民教育,和农民学生一起劳动,他在晓庄办学时曾写下:“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首词曾由赵元任谱曲,在晓庄传唱,后来又由贺绿汀谱曲,成为育才学校的校歌。黄质夫先生与陶行知同样,提倡且耕且读,手脑并用。国师校园有副对联:“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南文化之基。”黄质夫写的《劳动建校歌》,更进一步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手脑并用的重要性:“要享乐,先流汗。教育即生活,生活要生产……衣食住行,师生合作分工干,管教养卫,我们同学都能担。扛起了镰刀、锄头,拿起了笔杆、枪杆,建设自己,建设国师,建设边疆,保卫大西南。”可见黄质夫积极推行“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黄质夫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与实施》中提出:①教育即生活。②知识即道德。③手脑须兼用。④工学应合一。⑤教材应以乡村生活为起点,整个的社会化为归宿。由此可见,陶行知和黄质夫早年就从注意农民问题出发,开始中国乡村改造和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实效,影响深远。

陶行知提倡学生应有“农夫的身体,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他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村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生路是什么? 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要教、学、做合一。”黄质夫在《我们农友社的设计》中指出:“使农友明了自己在乡村里的地位;使农友明了自己和社会国家的关系……”在《我们的推广》中提出:“一、改良农村,以学校为起点;二、教育是整个的,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三、乡村师范学校,应为乡村文化中心;四、我们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知识……”陶行知和黄质夫都是我国改革旧教育、创建乡村新教育,在新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的先行者。

陶行知、黄质夫先生生活、执教的时代,正是我国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们从改造中国教育出发,各自创办了一些乡村教育学校,他们都认为教育不是别的,而是生活。他们都对旧教育中教育出来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进行批判。他们认为我国的旧教育不顾老百姓的生活条件,离开生活去进行教育,所以教育无实效。他们跳出狭小的教育圈子和学校圈子,到社会、到农村进行改造教育的实践,培养新型“教、学、做合一”的乡村教育师资。他们勇于开拓、坚持实干的精神是可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钰在此书《序》中还说:“当前,各大专院校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如果追述其历史,在我国起始于民国初年对乡村教育的研究,是当时‘教、学、做合一’的继续和升华。”这正是《黄质夫教育文选》出版发行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注:陶行知引文见《陶行知文集》。

本文摘自贵州民族出版社《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究》(2003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刘学洙,高级编辑。生于1929年,福州市人。解放前就读于贵州大学。1950年调青年团机关工作,1956年后,历任《贵州日报》记者、编辑、总编辑、社长。

龙光沛,贵州榕江人。1928年生,1942年毕业于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初中部。1949年考入解放军五兵团政治部文艺新闻训练班,曾在贵州军区宣传部工作,1954年转业到贵州人民出版社,历任文艺编辑、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曾担任《诗经全译》《古文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小说选》等100余种图书的责任编辑。有文集《黔苑拾英》出版。著有《孟子“民贵君轻”说及其历史价值》《世袭制的起源及其危害》等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