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寒论

承气汤证

【原文】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兩 (清酒洗)

上三味, 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 温頓服之,以調胃氣。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属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49 )

【词解】

[1]蒸蒸发热:形容发热从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解析】

207 条论阳明腑实, 燥热致烦的证治。阳明病见心烦,“未经吐下”点出与栀子豉汤证吐下之后所致“虚烦"不同。既未呕吐,又不大便,症见心烦,是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所致,当伴有身热,腹胀满等症,治宜泻下燥热,用调胃承气汤。倘若吐下后心烦者,多为实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所致,症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依等,治宜清宣郁热,用栀子豉汤。本条“不吐不下”强调病人的治疗经过对临床诊断有参考价值,以免误诊。

248条论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的证治。太阳病发汗不解,并非表证未罢,而是外邪入里,阳明里热炽盛充斥于外,见蒸蒸发热。此为调胃承气汤证发热特点,反映燥热虽结于内,但并未完全敛结于胃肠,尚能蒸达于外,因热而燥,腑实初结,大便不通,当用调胃承气汤通便泻热。

249条论伤寒吐后,燥实腹满的证治。伤寒吐后,上焦实邪虽去,而阳明腑实未除,腹胀满即是其见证。然未见腹满痛,或绕脐痛等症,可知阳明腑实程度不重,且吐后胃气必受损伤,故不宜峻下,用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即可。

此三条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调胃承气汤证的证候表现, 并非单凭一证辨证,当相互参合学习,方能全面掌握调胃承气汤证的证治。

【方义】

调胃承气汤由甘草、芒硝、大黄组成。方中大黄苦寒泻下,荡涤肠胃,泻热去实。芒硝咸寒泻热,润燥软坚,于方中药量独大,重在泻下燥热。甘草一味,以其甘缓留中特性使硝黄之力作用到胃,能泄尽胃中邪热,又使泻下通便作用缓和。其煎法是大黄、甘草先煎,芒硝后入烊化,微火煮一二沸。《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二:一为本条的“温顿服之",因阳明腑实初结,可集中药力,速泻阳明之燥热;一为29条的“少少温服之",冀缓缓泻热,以除阳复太过之燥热。

【临证要点】

主症: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病机:腑实初结,燥热内盛,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方用调胃承气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