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郑公谏录》,是唐代王方庆所编纂的一部记录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封郑国公)言行的书籍。近来笔者通过网络查阅此书,偶然发现其中一则与胶东半岛有关的记载,便摘录其文作为笔记。

这则记载具体系于“对高丽等三蕃僧求学”条目下,原文为:

高丽等三蕃僧求学至中国,游莱州,莱州以闻。太宗曰:“不须遣来,此非为学问,但觇国家虚实耳。”公对曰:“陛下所为若善,此等固当取则;若不善,虽拒蛮夷,亦无益也。”

其大体意思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来自高丽等处的三位外国僧人前来中土求学,他们大概走的是海路,所以先来到莱州。莱州地方官将此事奏闻,唐太宗认为对方“名为求学、视来刺探”,准备命令莱州方面不必将对方送至京城。而魏征则谏言说,如果唐朝政通人和,则对方来学习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为政不善,则即便拒绝对方,也对自身没有好处。简而言之,魏征就是通过此事来规劝唐太宗多行善政。

这则史料除了能体现胶东半岛邻近高丽的特殊区位之外,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唐初的胶东区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朋友都知道,自唐代以后,胶东半岛总体形成了“东登州、西莱州”的区划格局。两州当中,登州距离高丽更近。唐代中后期的史料在提及胶东半岛的对外交流时,登州出现的频率要更高。那么,为何《魏郑公谏录》里提到的是莱州呢?

查询史志,这一细节主要与唐初登州的存废有关。根据记载,登州始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废置。一直到武则天如意元年,才重新设立。换句话说,唐太宗一朝,胶东半岛只有莱州而无登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