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约5066字,阅读需12分钟)

常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困惑,其中,很多都是因为对心理咨询过程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比如:

  • 不知道咨询为啥这么设置,而憋屈;

  • 不知道第一次见咨询师要说啥,而焦虑;

  • 不知道咨询师为啥这么问,而抗拒;

  • 不知道咨询师为啥这么“冷淡”,而难过;

所以我想写这篇普及向的文章,给0经验的心理咨询路人/爱好者、少量咨询经验的来访,稍微具体地介绍一下“心理咨询过程”,以及每个环节里来访和咨询师需要做什么。

或许可以帮助(准)来访降低一些焦虑和内耗,也能减少一些不良从业者利用信息差对来访进行的“剥削”。

本文包含两个部分:

  • 贯穿全程的伦理底线:“避免双重关系”和“保密及保密例外”;

  • 咨询过程的5个环节:预约咨询——第1次咨询——前4次评估阶段——正式咨询——结束咨询

伦理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咨询伦理,是咨询的地基。 伦理主要是用来约束咨询师的,所以很多来访都不清楚。

但凡清楚,可以避开一大半不良从业者。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薄薄几页很顶用, 适用所有咨询流派 (划重点)。

懒得看伦理守则的读者,知道“避免双重关系”和“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这两条基础的伦理设置,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自己。

“避免双重关系”意思是: 你的咨询师不能和你发展家庭、社交、经济、商业或其他密切的个人关系,也不能跟你的家庭成员有任何亲密交往。

说人话,就是说:

  • 你的咨询师不能是你的老师、同事、伴侣、邻居、同学……

  • 不能是你的亲戚、你妈妈的同事、你爸爸的朋友、你姐姐的闺蜜、你哥哥的同学……

  • 你们结束咨询关系,3年内也不能发展其他关系,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为啥呢?

因为只有咨询师跟你没啥其他关系,你才能安心讲你内心很羞耻的事情。如果曾经/现在/未来有共同的人际圈子,那都很难放心去讲自己的隐私。

同样,避免双重关系,也能避免咨询师利用来访在咨询过程中的“滤镜”,在性、亲密关系、其他利益关系层面剥削来访。

这种剥削很容易发生。

这一方面是因为咨询师在咨访关系里是助人者,很容易滑到“权威位置”来牟取个人利益;同时,也因为一些来访可能在咨询过程中产生移情,“感觉真的猛烈的爱上”咨询师了。这个时候如果咨询师缺乏伦理意识和胜任力,就会和来访“共谋”,最终伤害的是来访者。

所以,如果你准备或者已经进入咨询关系,那请牢记:

* 找跟你不相识的人做咨询师。

* 你仅仅需要付给咨询师每一次的咨询费用。 不需要额外的讨好和牺牲,来挣得咨询师的关注和偏爱。咨询师本就该关心你、支持你。

还有另外一条也很重要的伦理底线:保密原则(和保密例外)。

保密例外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违法、伤害自身或他人、未成年人被性侵虐待等特殊情况,作为社会公民的义务就必须高于咨询师的身份,这时候咨询师就需要以“最低披露度”去呈报一些咨询信息。

除了保密例外,除了征得来访同意的团体督导或者个体督导场合(给督导的报告也要抹除来访个人信息),咨询师是不能在其他任何场合泄露来访的信息。

也就是说, 我们常在朋友圈、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咨询师晒跟来访的微信截图,或者分享自己跟来访的咨询细节,都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这可能会让来访承受他人围观的压力,也会让来访“困扰于”咨询师的场外表达。

比如:

  • 我咨询师在某红书夸我了?那我还能攻击TA吗?

  • 我咨询师在某红书夸其他来访了?那是我不够好吗?

  • 我咨询师讲了其他来访的事情,那未来会泄露我的隐私吗?

这些场外表达,往往是为了满足咨询师的利益和自恋,而有损于来访的福祉。

总而言之,咨询伦理是贯穿咨询全程的,以“为了来访福祉”的名义突破伦理,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同样的,来访可以通过这两条伦理底线,来评估自己的咨询师。

如果你感觉你的咨询师,会刻意回避一些TA个人信息的暴露,或者回避跟你的生活交集,或者回避跟你的肢体接触,或者回绝你的礼物,或者咨询时段之外似乎“毫无存在感”,可能不是因为TA不喜欢你,而是TA尊重伦理、尊重你的福祉。

同样的,如果你察觉被剥削或被泄密,那保护自己,是很正当的事情。

咨询过程的5个环节:

A.预约咨询

B.第1次咨询

C.1-4次评估阶段

D.正式咨询

E.结束咨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如何挑咨询师,我在这篇文章里写过了,所以这里默认大家已经选好心仪的咨询师了哈。

01

预约阶段

预约阶段,来访要做的事情,大致包含:主动联系咨询师-->填写咨询师发来的预约单-->跟对方商议彼此舒服的咨询时间-->签订咨询协议。

关于联系咨询师,比较建议:当你有咨询意愿的时候就联系对方 ,因为预约需要时间和流程,往往需要等待几天才能开始第一次咨询见面。如果是资深咨询师,估计还会需要排队几周。而且,咨询起效需要时间,做不到药到病除,所以可以早早迈出第一小步。

关于填写预约单,比较建议如实填写 , 可以帮助咨询师更好的评估和了解你,毕竟“被了解”的最终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关于咨询时间,一般会根据咨询频率固定在每周的同一时间。

如果是平台签约的咨询师,可以直接看TA的可预约时间,然后选择你比较舒服的时间。 如果是个人执业的咨询师,需要跟对方商议一个比较舒服的咨询时间。

  • 这个部分,不要勉强自己,因为勉强就会不舒服,不舒服时间久了,会影响咨访关系。

  • 也不要勉强咨询师,因为勉强TA,TA也会不舒服,不舒服时间久了,会影响咨访关系。

关于咨询协议,不同的咨询师发来的协议可能会大同小异,大家可以着重注意咨询师的咨询设置,比如如何付费、如何调整咨询时间、线上或面询的要求、对咨访双方的要求等等。

咨询设置,是咨询的城墙,主要是“稳定和保护”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工作同盟。比如说:到时间了,你不来或者咨询师不来,那还咨询不咨询了?对咨询同盟的体验上也比较松散,最终受损的是我们自己。

当然不同流派、不同咨询师的具体设置可能会有些不一样。这里浅讲一下心理动力学流派咨询师的普遍设置及原因。 (很重要)

  • 咨询频率,一般 最低是1周1次 。再低可能也没啥效果。

  • 咨询时间,一般是 固定时间 。固定时间能带来感受层面的稳定性,也避免来访和咨询师太频繁的沟通咨询时间。

  • 咨询方式,线下就是去咨询师的工作室, 安静、私密 ;线上是通过视频会议,咨访双方同样保证安静、私密。不要选择文字、语音咨询,因为咨询师看不到你的面部表情,会损失掉很多信息,最终受损的是我们自己。

  • 咨询付费,通常是 单次付费 。单次付费的动力更纯粹,不用因为打包付过费了而勉强自己去咨询,也有助于咨询师感受到你潜意识里的动力。

  • 咨询沟通,咨询时段外,除了调整咨询时间等事项, 通常咨询师不联系来访 ;如果来访联系咨询师,也会克制回应,会回到咨询时段讨论。

  • 咨询调整,有些咨询师不允许调整时间;取消咨询同样收费;有些咨询师允许提前N小时调整咨询时间。看咨询师个人的工作习惯, 通常不调整咨询更有助于咨询的稳定性。

咨询协议这部分非常重要,往往因为在咨询早期签署,而被忽视或者遗忘。我们常说心理咨询是个容器,那这个容器是否结实,其实很大程度上都跟咨询协议的内容有关。

在这里,我还想捎带讲一下:在预约阶段咨询师会干嘛。

在预约阶段的咨询师,会比较克制 ,因为不确定太热情会不会吓到你?太冷漠会不会劝退你?所以,用比较克制的语气或措辞,会是一种适配大部分人的比较低刺激的方式。

除了现实层面,给你发预约单、沟通咨询时间、确认咨询协议等等, 其实从第一次沟通开始,咨询师的直觉功能就会开始运转,虽然你们可能还没见面,甚至还没签订协议,可在这其中的每次沟通里,咨询师就已经开始“感受”你的气质。

02

第一次咨询,要准备什么吗?

心态层面,来访可能会比较不安和焦虑, 会想“啊我见到咨询师要说什么”、“要穿什么衣服”、“要不要洗个头”……确实,在最初建立关系的时候,我们的内在世界难免会一些情绪开始涌动。

好在,咨询师在见新来访之前,也会有些焦虑。尤其是新手咨询师。 这点跟心理素质关系不大,主要是“经验”带来的脱敏。 咨询师经历的“第一次咨询”次数,肯定比来访多。次数多了,焦虑程度也低一些。就像公开演讲次数多了,大部分人上台时候被唤醒的焦虑也会低很多。

所以在第一次咨询前,请相信不是你一个人在焦虑(可能会有点安慰作用?),但跟你咨询的那个人会稍微熟悉这个环节,可以放心让对方来负责。

具体层面,来访在第一次咨询前, 除了根据咨询师的要求付费和按时出席,没有什么其他要做的,也没有什么需要提前准备的。 人来就行。

第一次咨询一开始,咨询师可能会讨论一下咨询设置和伦理、介绍一下咨询事项,然后就开始了评估。

咨询师有很多问题要问来访,所以来访不用特意准备要讲点什么。 如果有特别想讲的东西,也可以尽管讲。

03

前4次的评估阶段,咨询师在问什么?

一般前4次的咨询,是用来评估彼此的适配度。

作为来访,你需要感受一下,自己是否有跟这位咨询师继续工作的意愿 。 这里的意愿,是抛开很多功利的考虑,而是 纯粹的、情感层面、还想不想见到这个人? 如果4次工作下来,都不咋想见到这个人,那大概率这个人不适合你。

作为咨询师,评估环节是有点忙的。表面一动不动,心里波涛汹涌。

因为咨询师要在前4次工作里搜集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评估阶段咨询师会稍微主动问一些问题,比如:关于 来访的咨询契机、选择咨询师的原因、家庭情况、成长史、亲密关系、重要他人 等等,因为需要这些信息来形成关于来访的初步假设和风险评估,比如 来访的核心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等等,进而判断能不能跟来访一起工作。

如果评估阶段,任何一方觉得不合适,最好能提出终止咨询。

04

正式咨询里,咨询师会怎么起作用?

一般在评估阶段之后,咨询师可能会跟来访讨论咨询目标,以及咨询师对来访的(部分)理解。 这部分的讨论有助于来访了解咨询方向、降低焦虑、和咨询师形成同盟。

不过,这不是必定操作,看咨询师的工作习惯。 如果你关心咨询师对你的“评估”,可以直接问。

进入正式咨询时,来访除了按时付费和按时出席之外,依然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然,咨询也不是咨询师一个人的事情。 来访积极参与到咨询的比较好的方式,包含3种:

  • 在咨询里,不必讲究逻辑和严谨,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 可以讲你做的梦;

  • 讲对咨询师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是被欢迎的。

而在正式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工作是更加复杂的。 咨询师需要评估来访的功能状态、咨询关系的结实度、咨询阶段的深浅,判断如何诠释或者如何支持来访。

浅层次的问题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不会浮现。 心理咨询工作,通常不提倡“下猛药”的狠劲,而比较讲究“火候”,时机不到,力度不对,都是欠妥当的。

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在于分寸。

而咨询师之所以需要这样慎重,一方面是为了情感和心智层面支持到来访,帮助来访发展一些薄弱功能,同时也是为了在过程中得到来访情感层面的信任,最终,来访才会放心地把自己心里的爱恨情仇,放在跟咨询师的关系里。如果咨询师兜得住,那来访将会得到一种新的体验。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重新养育”。 而情感层面的信任和新体验,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需要时间。

这也是心理动力学会需要较长时间和稳定设置的原因。 因为意识层面的“知道”是比较容易发生的,但作用比较受限,真正难得的是体验。

你知道某个东西存在,跟你真正touch到它,完全是两回事。

05

结束咨询,一程又一程

理论上讲,结束咨询有3种情况:

* 达成咨询目标,咨询双方都接受咨询可以告一段落;

* 来访单方面结束咨询;

* 咨询师个人情况/胜任力,单方面结束咨询,也可能将来访转介给其他咨询师。

结束咨询是需要讨论的。

因为分离,会激活很多的情绪,难过、委屈、哀伤、恐惧、丧失等等;短程的咨询工作,也会因为咨询的收尾而激活来访的很多反弹。

所以, 通常会需要一些时间来容纳分离带来的感受,同时巩固咨询成果、回顾咨询过程、探讨未尽之事、告别等等 。一般会预留2-4次的咨询来讨论分离;长程咨询会成比例定结束咨询的时长,比如50次的工作,大概会讨论8次咨询的结束。

不过咨询关系的“善终”是有点难的。 来访单方面提出(仓促)结束咨询是比较常见的。

因为当咨询关系的结实度,兜不住咨询师的失误和来访者的失望时,就会戛然而止。 即使咨询师没有严重失误,当咨询进入到某些阶段,来访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痛恨/失望/恐惧/委屈等等放在咨询师身上的时候,如果咨询同盟不够结实,依然还是会走向终结。

这种情况下,往往咨询师会尽可能争取来访,或者尽可能争取一些讨论的时间。当然不一定有效, 因为尊重来访的离开意愿,是更重要的。

不过好的一点是,关系的生生灭灭,就像花开花落, 一程又一程。

下一程或许是另一段机缘。

--------- THE END -----------

原创不易,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