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代之响莫过于人间生活,莫过于岁月长河中恒久闪耀的优秀传统文化

豪迈奔放的信天游,气势磅礴的老腰鼓,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道情、剪纸……厚重的黄土和奔涌的黄河在塞上大地交织,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

近年来,榆林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在传播方式、传承方式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绘就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元传播频“破圈”

紧跟时代潮流,当下的榆林非遗,不再局限于本地展示或身手相传,而是通过网络、展演等方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一朝鼠患凭空起,乌烟瘴气渺人迹……”不久前,西游题材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其中作为转场音乐的陕北说书《黄风起兮》也在全网热播。《黄风起兮》演唱者、横山说书省级非遗传承人熊竹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也没想到,陕北说书能这么受大家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北说书成功“破圈”,是偶然,也是必然。其背后,是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创新传播手段,致力推动榆林非遗“走出去”“火起来”的不懈努力。

譬如,2023年12月27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和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陕北民歌展”在北京开展,半年时间里累计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2024陕北民歌抖音挑战赛,以“群众大舞台 想唱你就来”为主题,设有专业组、大众组两个组别,喜爱陕北民歌的个人或团队只需将录制好的视频和参赛表格发送至指定邮箱就可参赛,最高奖项奖金达20000元。

不仅于此,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品牌日活动、丝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上,以陕北民歌、横山老腰鼓等为代表的榆林非遗,也纷纷创新表达方式、抢抓表达瞬间,以蓬勃奔涌之姿向世界传递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

传承发展激“活力”

据统计,榆林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5项;共有8个项目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家非遗工坊被录入国家扶贫项目库,11 家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非遗就业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秉持“保护为先,传承为本”理念,近年来,全市上下持续有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30余个非遗项目累计开展各类展演展示活动25万次。

定边霸王鞭作为独特的地方民俗舞蹈,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风格而著称。“近年来,我们聚焦‘让学生个个喜欢霸王鞭、人人会打霸王鞭’目标,将霸王鞭作为学校的一项课间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练习,为更好地保护传承霸王鞭非遗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定边县堆子梁镇学校校长庞登财说。

与此同时,绥德县不断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径,积极促进非遗与农业、旅游、文化演出等产业深度结合,聚力推动非遗资源优势向非遗产业优势转变。其中,绥德石雕产品已从黄土地走向了全国市场,全县石雕从业人员超过千人,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在传承中注重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到有效促进非遗交流的全国秧歌展演,从将老腰鼓课堂搬到城市广场的横山文工团,到以线上渠道传授剪纸技艺的市剪纸学会……更丰富的平台载体,更多样的传承方式,更丰厚的产业收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成为了榆林非遗的爱好者、继承者、传播者,由此推动非遗“活”起来、产业“火”起来,让榆林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记者 白万能 张泰毓 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 叶蕊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