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 “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漫步于历史的风尘之中,回望慷慨悲壮的近代抗争史,我们时常会感慨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它曾饱受欺凌压迫,却始终不曾卑躬屈膝,永远洋溢着高亢昂扬的斗争精神。

每一次民族危亡之际的转危为安,都是由无数舍生忘死的崇高灵魂,浸润出的殷红墨水勾勒而出的奇迹。太多毅然赴死的伟大英灵值得后人铭记,太多匿迹于硝烟中的决绝悲壮值得我们为之洒下热泪。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便是这样一位英雄。

1941年皖南事变期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一位新四军将领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部队的撤退步伐,毅然选择举枪自尽。

而在牺牲之前,他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居然是摸出钱补齐他今后的党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毅然赴死的将领,名为袁国平,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在壮烈牺牲之后,他唯一的儿子沿袭着父亲的脚步,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少将。

01

走向革命之路

1906年5月26日,袁国平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范家山一处穷苦农民之家。

童年时期的他见证了太多中国底层农民生活的困顿与挣扎,于是,从戎报国,荡涤奸佞,为广大百姓们带来希望的希冀在他的内心扎根萌芽。

17岁时,袁国平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院校。在徐特立、田汉等爱国教师的熏陶之下,袁国平心中孕育出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积极参与爱国进步的学生运动,同时,自幼喜爱文学诗词的他还充分发挥才能,积极撰写进步文学作品,一度被推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

19岁时,心怀从戎理想的袁国平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

彼时,他认为,浅尝辄辄式的、文字式的政治讽喻与政治活动远非拯救中国的良药,只有端起枪炮驱逐侵略者反动派,国家才能迎来真正美好的未来。

人才云集的黄埔军校进一步熏染了袁国平的爱国之情,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影响下,他逐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并于1925年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翌年,北伐战争打响。

袁国平被特许提前毕业,并历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第十一队政治宣传科长,亲历汀泗桥、武昌城等多起战役,并协助叶挺平定了夏斗寅的叛乱。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袁国平随共产党辗转南下,先后参与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在接连遭遇失败后,袁国平将起义军残部整合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建立了东江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此后的抵抗斗争保留了宝贵的火种。

其后,袁国平又来到彭德怀麾下的红军第三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

在此期间,袁国平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共产党的舆论影响力,在长沙等地以多种形式暗中宣传共产党,增加了群众对党的了解。

与此同时,袁国平还撰写了诸多红色革命理论文章,如发布于《红军日报》上的《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等文章,为党的革命斗争补充了科学的指导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期间,袁国平也担任起红军部队整合的重任,他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一致称赞。

若说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是这位政治宣讲人才崭露头角之机,那么抗日战争便是他正式担负起救国救民重担的光荣时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伊始,袁国平主动请缨赶赴抗日前线。

袁国平早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觉悟,他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如是写道:

“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敢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10月,在关于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人选问题上,党内高层经过缜密商议,最终选定了袁国平出任此职。

毛主席听闻后深表同意,在随后发给项英的电报中也对袁国平的才干进行了称赞:

“袁国平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

在任上,袁国平整合新四军内部工作,确立健全新四军政治工作机构,设立军队教导营,加强思想工作教育,为抗日事业培育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更使得新四军全军上下具备了高度的政治觉悟。

与此同时,他在陇东地区着重宣传国共合作抗日主张,促进了当地抗日工作的开展。

严格的纪律要求、高度的政治觉悟使新四军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原本松散零碎的游击队伍被整合为一支正规军队,在随后的苏南、皖东等地捷报频传,留下了无数有关新四军的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慨然赴死

1938年10月,伴随着武汉、广州等地的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面对日本方面的威逼利诱,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倾向,投降派、分裂派层出不穷。

国民党反动派一度声称“新四军破坏兵役法,破坏军令、政令的统一”。汪精卫等人更是自立门户成立亲日政府,将卖国投敌的狼子野心公诸于世。

日军挑拨国民党内部矛盾,转而将真正的矛头对准共产党敌后部队。袁国平一举识破了日军的真正企图: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削弱抗日力量。

袁国平撰文痛斥国民党内部的投降主义、分裂主义思潮,揭露了日本暗中挑拨对立的阴谋;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相信中国的爱国儿女能够团结起来,一定要抗战到底,一定要走向胜利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面对日军虎视眈眈、步步紧逼的危机境遇,国民党反动派依然罔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约定,自1940年起不断挑拨与共产党的摩擦矛盾,反共倾向愈发明显。

蒋介石甚至“完全同意”了国民党司令员顾祝同提出的“反共反新四军”三项计划,不遗余力地摧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已然完成了针对新四军方面的战略部署。

顾祝同电请新四军长官前往上饶,进行所谓的“和解谈判”。11日,袁国平以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抵达上饶。迎面而来的便是顾祝同对新四军“莫须有”一般的强加罪名。

顾祝同指责新四军“不游不击”,肆意扩充军队,“包藏野心”。袁国平当即进行反驳,据理力争,痛斥国民党军队危急关头搞分裂、倒行逆施的错误倾向,使国民党多位军官无言以对。

为了防备国民党反动派愈发激烈的反共倾向,在中共中央的部署下,新四军统一撤往江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共计九千余人在朝江北转移,行至安徽宣城泾县外一处密林之时,遭到国民党第二十三方面军的围剿袭击。

新四军奋起反抗,然而由于不利地形以及人数、装备上的悬殊,新四军很快遭受巨大人员损失,部队多数被打散。 新四军军长叶挺遭到反动派扣押、副军长项英与副参谋周子昆在突围时先后遇害。危急关头,袁国平整合一部分残部继续北撤突围。

长达一个多星期的激烈交火中,袁国平身中4弹,身上血流如注,终因伤势过重而昏迷倒地。

13日夜间八时许,新四军军部警卫连副连长李甫率领零散的部队经过周家大山山洼之中时,察觉到了倒在地上、被打的血肉模糊的袁国平。此时的他已经气若游丝,奄奄一息。深知自己状况的他艰难地睁开眼睛劝导将士们:

“不要管我,赶快突围出去。”

新四军的战士们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首长、战友。在李甫的指挥下,几位战士轮流背上袁国平,借着浓重的夜色与茂密的丛林、冒着敌军的围追堵截悄然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横渡章家渡时,由于反动派早已将渡船收起,战士们只能深入齐胸口深的河水之中,将袁国平高举过头顶,艰难地、缓缓地运送着长官渡河。

然而,新四军战士们在过河时遭到了敌军的注意,敌军迅速将枪口对准河水中的战士们,密集的枪林弹雨之下,没有任何掩体的战士们当即牺牲。

原本澄澈晶莹的水面迅速被血液染红,袁国平也数次跌入河中,再被战士们一次次地捞起来。

当部队顶着敌人的火力艰难抵达对岸时,原本百许人的部队已经减员过半,余下来的也大多身负重伤。战士们在一处寺庙门口稍作休整,一遍遍地呼喊着昏迷不醒的袁国平。

脸色苍白的袁国平缓缓苏醒,当他看到周围的战士们人数愈来愈少,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时,心中不免百感交集。他挣扎着,以微弱的声音向战士们说:

“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替我向组织汇报…”

旋即,他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艰难地摸索着身上的口袋,掏出来几张被浸湿、上面沾染着血迹的钞票。气若游丝地说道:

“党…费…替我转交…”

在场的战士们不禁为之动容,他们接过党费,但依然不愿意放弃首长。袁国平大概是看出了战士们的想法,他悄悄地摸向腰间的配枪,趁着战士们不注意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猝然一声枪响,古刹为之动容,林野为之静默,这位伟大红军战士自此定格于35岁。

为了不拖累幸存的战士们,袁国平以悍然赴死的慷慨悲壮,谱写出共产党人捐躯为国、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薪火相传

袁国平牺牲后,遗体经由新四军战士委托当地游击队负责人刘奎进行安葬。直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皖南解放后,袁国平的遗体安葬位置经由当地群众上报给中央。

1952年,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之下,三位于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将领:袁国平、项英、周子昆的遗骸转运至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重新安葬。

匿迹于山野林海中的英灵,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归属。

皖南事变后,袁国平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到妻子邱一涵耳中。尽管悲痛万分,但身兼新四军要职的她选择压抑自己悲恸的情绪,将身心投入于工作之中。

这对被乱世打散的革命伉俪,最初相识于192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年,时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部长的袁国平,在湖南平江遇到了时年22岁的邱一涵,彼时的邱一涵也正在为共产党做宣传,两人自此相识相知相恋,于次年结为革命伉俪。

漫漫长征路上,这对革命伉俪在艰难的条件下互相扶持。擅长文字工作,有着“儒将”之称的袁国平喜爱诗词歌赋,邱一涵便陪着他一同吟咏风月。

袁国平读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后大为触动,邱一涵遂建议他写一首唱和之作。二人的爱情伴随着诗词的跃动荡漾在两万五千里的满满路途之中。

二人共育有两女一男,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只能寄养在乡下双目失明的奶奶家中。

由于家庭条件贫苦,大女儿13岁便被送去做了童养媳,二女儿殇于疾病缠身而缺乏药物的绝望中,唯有一个儿子袁振威活了下来,却也只能跟着失明的奶奶沿街乞讨,遍尝人情冷暖。

袁国平牺牲时,袁振威适才两岁,对于父亲几乎毫无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一涵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的童年,假称他的父亲一直在外工作,短时间内不能回来陪他。直至袁振威十五六岁的时候,邱一涵才向儿子吐露了真相。

袁振威没有因为父亲缺席了他的成长而难过,他暗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像父亲一样,从戎报国,为共产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56年,由于长时间的操劳及丈夫离世等一系列打击,邱一涵自此一病不起。自知时日无多的她将儿子叫到床前,眼含热泪对他说:

“千万不要把你父亲的功劳当成你自己的,你要用自己的双手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后,邱一涵逝世,袁振威以父母为榜样,潜心苦读,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校期间,他不知疲倦地汲取着知识,认真地钻研学术、锻炼能力。

毕业时,成绩突出的他被分配至海军部队中。

袁振威深耕海军装备领域,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突破成就,推动了我国海军装备的发展进步。后来又被调任至海军指挥学院,进行海军作战的指挥教学,

袁振威在讲课的同时,依然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国内外优秀的海军指挥理论知识,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泰斗。在他的构思下,中国海军作战体系补齐了此前所存在的部分短板,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经由他手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也纷纷成为中国海军的骨干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贡献突出,袁振威被中央军委授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少将。

即使居功至伟,袁振威依然虚怀若谷,多次婉拒荣誉利益。

此外,袁振威还多次撰文、前往电视台演播厅,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为革命奉献了毕生时光的伟大的父母。他只字不提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言语间满是对父母在天之灵的尊敬与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波翻涌的无垠大海上,遍历寰宇的海风之中,注定会流传着这对传奇父子为党和国家贡献毕生的瑰丽诗篇。

04

小结

漫步于历史的风尘之中,回望慷慨悲壮的近代抗争史,我们时常会感慨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它曾饱受欺凌压迫,却始终不曾卑躬屈膝,永远洋溢着高亢昂扬的斗争精神。

每一次民族危亡之际的转危为安,都是由无数舍生忘死的崇高灵魂,浸润出的殷红墨水勾勒而出的奇迹。太多毅然赴死的伟大英灵值得后人铭记,太多匿迹于硝烟中的决绝悲壮值得我们为之洒下热泪。

最后,向革命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