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蟑螂,大多数人会想到它是四害之一,第一反应就是又脏又恶心,厨房、卫生间、地下室等潮湿的环境里经常会“偶遇”,在尝试各种手段后却总也杀灭不完,因此,蟑螂又被称为“打不死的小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种臭名昭著的世界性卫生害虫,很多人对蟑螂是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使用中药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成分竟然是蟑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蟑螂是如何从“致病”变为“治病”的呢?

蟑螂的药用历史

蟑螂是现今最古老、适应性和生命力最强的昆虫类动物之一,属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学名为“蜚蠊”。

蟑螂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其中记载“蜚蠊,味咸寒,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

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称:“今之灶马,俗呼臧螂,又作蟑螂,纲目所谓蜚蠊也……灶上蟑螂不拘多少,捣烂敷之,其疔根自出。”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收载蟑螂:“咸,寒,有小毒,散瘀消积,解毒利尿,主治咽喉痛,扁桃体炎,小儿疳疾,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虫咬伤,痈疮肿毒,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

《中国哈尼族医药》中也有蟑螂“咸,寒,利尿消肿,消疳,用于治疗蜈蚣咬伤,疔疮,脚气水肿,气喘,小便淋浊,小儿疳积。”

蟑螂的药材来源

目前全球已知蜚蠊种类有5000余种,我国分布有253种分属3科。经考证,我国药用蜚蠊主要为蜚蠊科的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黑胸大蠊等品种。

现代供药用的蜚蠊为人工饲养的美洲大蠊,养殖在专门建造的洁净遮光的温室内,以玉米、麦麸、面粉、鱼虾、果蔬等配制的专用饲料,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规模化繁殖饲养的成虫,经加工炮制后供药用。

美洲大蠊作为一味药用历史悠久的动物药,目前尚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但在部分地方中药材标准中有收载。

目前主要被《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福建省中药材标准》《湖南省中药材标准》《湖南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等收载。

蟑螂的现代制剂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蟑螂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以其为原料开发出多个中成药品种,如康复新液、心脉隆注射液、肝龙胶囊、消癥益肝片等,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佳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复新液

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功能,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敷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等创面。

心脉隆注射液

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辅助用药,具有益气活血、通阳利水功能,用于气阳两虚,瘀血内阻所致的心悸、气短、浮肿、面色晦暗、口唇发绀等症。

肝龙胶囊

具有疏肝理脾、活血解毒功能,主治胁痛肝郁脾虚兼瘀血证,症见胁肋胀痛或刺痛、恶心嗳气、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舌色淡或紫、脉象细涩或脉弦等,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见上述症状者。

消癥益肝片

具有破瘀化积,消肿止痛功能,对原发性肝癌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蟑螂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据目前研究报道,美洲大蠊有效部位水提物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59.40%,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3.76%,多肽约55.64%;乙醇提取物还含有嘧啶、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腺嘌呤、肌苷、鸟苷等。
以美洲大蠊作为基源的蜚蠊被记载在诸多典籍中,具有拔毒化腐、敛疮生肌、通利血脉、主癓瘕积聚、主小儿疳积等功效。
所谓的“癓瘕”“癥坚”指的是身体中的一些肿块、结块等,西医中指的是“肿瘤”,所以美洲大蠊具有抗肿瘤的作用;拔毒化腐、敛疮生肌通常指的是用于水火烫伤、疔疮中毒及蛇咬伤的治疗;通利血脉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该病在中医学中属“吞酸”“胃脘痛”的范畴,其对应于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对创面的修复作用。
除此以外,美洲大蠊提取物还具有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抗炎、保肝、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结语

在一些传统的医学体系中,包括中医,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蟑螂的药用记载,但蟑螂有很多种属,并非全部都能入药,入药的蟑螂为科学养殖并经专业炮制后的美洲大蠊,家里出没的“小强”携带有众多病菌和其他病原体,存在一些潜在的卫生和安全问题,是不能自制入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使用以美洲大蠊提取物为原料的制剂时,还需要注意,对所含成分过敏者、哮喘患者、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者也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