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在国学大师、西洋文学家、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吴宓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宓文集》(三卷),这是吴宓先生的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文集》由吴宓先生女儿吴学昭在年届九十高龄编辑搜集、编订、整理完成,是继《吴宓日记》《吴宓诗集》《吴宓诗话》等作品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吴宓先生著述的汇编作品。11月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海淀区风入松书店召开《吴宓文集》新书发布会,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王中忱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高峰枫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周绚隆教授,共话吴宓的学问与人生,分享阅读《吴宓文集》的感受与心得,纪念这位在多个学术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前辈学人。
嘉宾对谈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致辞中表示,吴宓在他所处的时代被视为顽固守旧的保守派,其实他一直在思考我国文化进步的问题并付诸实践,在多个学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维护,对于中西比较文学的开拓与建设,对于高校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等,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此外,吴宓先生还是钱锺书、季羡林、何兆武、李健吾、许渊冲等许多著名学者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曾评价吴宓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是从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真正的人,在这部《文集》中,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吴宓穷尽一生对学问事业的追求,也可以看见他难能可贵的性情与品格。
吴宓 著
吴学昭 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嘉宾对谈环节,周绚隆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吴宓先生虽然学的是西洋文学,但他骨子里是传统的士大夫,所以他的整个价值观念里面认为文化最重要,文化里面道德又是最核心的东西,他特别强调文化的价值观。吴宓回国后和一批留美的同仁办了《学衡》杂志,《学衡》以保存中国文化的传统为己任,在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学衡》这批人和时代主潮形成决裂,而在这个决裂中他们是不占优势的。在西南联大,吴宓苦读古人的诗集,这时候他在想未来何去何从。他跟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先生聊过怎么办,吴宓有点悲观,说要是不行我就出家。汤用彤说不行,我们这些人要做的就是把文化保存下去,将来恢复中华就要靠文化的力量来维系。这句话定在吴宓的心里,他一辈子坚持做这件事情。
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高峰枫教授对《文集》中第三卷吴宓先生的译作更为关注,他发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宓对于如何输入、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提出了一些主张,尽管跟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完全不合拍,但现在看来是非常合理的,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外国文化缺少全面贯通、均衡的了解,只看到外国文化、文学的片段,缺少全局的把握。吴宓认为这种不加甄别地输入国外思想,特别是主要输入国外当红的一些思想,有很大坏处,所以他在谈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中说“今新文化运动之流,乃专取外国吐弃之余屑,以饷我国之人”,他又说“盖吾国言新学者,于西洋文明之精要,鲜有贯通而彻悟者”,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之所主张,实专取一家之邪说,于西洋之文化,未示其涯略,未取其精髓,万不足代表西洋文化全体之真相”。吴宓崇尚的是要回到西方人自己认为比较稳定的、有恒久价值的文化经典和文化思想,所以要通过读更多的书,通过掌握西方更多的语言,而且要面对现实的要求,更加冷静和淡然,来准确评估西方文化。这样一种应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腐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奢侈,因为没有太多工夫去读这么多书做出这样冷静的选择。但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可以稍微心平气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做吴宓所提倡的这件事,就是卸去时事对于学术追加的压力,冷静地对西方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梳理。
王中忱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清华研究院的设计蓝图,包括它的基础和后来的实际运营,吴宓先生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却很少被关注,这部《吴宓文集》不仅收录了纯学术的文章,也把吴宓先生事务性的、草拟的公文,比如清华研究院的缘起、章程、开班旨趣和经过、研究院发展计划书等也收录进来了,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史的意义和价值。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