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油城玉门的蝶变》、《从“春风正度”到“春风再度”:“石油城”玉门的变迁》、《玉门:戈壁油城的最后“谢幕”》
六十多年前的祁连山脚下,有这样一座石油之城,油田兴盛,热闹繁华,坚韧的白杨树环绕着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变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戈壁绿岛”。
而这座城市,就是有“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美誉的玉门市。但半个世纪后,这颗戈壁上的塞外明珠渐渐失去了它的光彩,变得衰败落魄。
曾经居住在此的人们纷纷迁去外地,就连政府也搬迁去了7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
一时之间,玉门市成了人人都不愿留下的“老城区”,这里的房子被当做“废砖”来卖,比如在14年前,也就是2010年一套70多平方米房,据《成都商报》报道竟然只卖2000元。
更让人唏嘘的是,玉门市老城区鼎盛时期有13万人口,后来仅有2万人左右,甚至还被人戏称为国内首个“弃城”。玉门究竟是为何从风光无限的石油之城,变成车少人稀的弃城?
在古代,玉门其实被称作“玉门关”,最初是由汉武帝设定的,它在汉代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重要关卡,保卫着中原内的祥和与维系同西域之间的交流。
当时的人们认为:过了玉门关才是回到了中原故土。
到了唐代,随着西域地区被吞并,玉门关的关卡作用就消失了,它不再是连接中原和西域地区的重要交通贸易枢纽,而是成为了中原的一小部分。
此时的玉门和汉代相比稍显荒凉,在许多诗人的笔下,玉门成了遥远荒凉的代名词。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当属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春风不度”一词渐渐成为人们对玉门的第一印象。
宋元时期玉门的关卡作用进一步消失,人们对其印象也转变为苦寒之地或是能够建立功勋的地方,此时诗人笔下的玉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象,人们对玉门的认识也多来自于想象。
可见此时的玉门,就是一个人们口口相传却又荒凉破败的地方。
明清时期,随着疆域的进一步扩大,玉门的边塞形象也进一步消失。加上玉门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土地贫瘠、耕地数量有限等原因发展不起来,也就逐渐成了人民印象中贫困落后的地区。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玉门,由于连接西域和中原的关卡作用不断地消失,再加上玉门本身处于戈壁滩上,境内大多是沙漠和戈壁滩,耕地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气候条件又恶劣。
要是想要开垦新的耕地,那难度简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到了近代,这块戈壁荒地终于迎来了它的转机——1939年,玉门市内的老君庙油井涌出了第一股石油,就此翻开了玉门油田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得到解放,油田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玉门的经济也随之发展了起来。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玉门凭借着油田的开发建设,终于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荒芜和破败,踏上了蒸蒸日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石油工业就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玉门这把沉寂多年的火炬,玉门从曾经的戈壁荒地变成了光芒万丈的石油之城。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一五计划”,全国各地大批人口涌入玉门。
玉门一改往日“春风不度”的荒凉景象,处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工人、学生和生产石油所需要的机器。很快,随着源源不断的石油从玉门运出,这块戈壁滩上也逐渐高楼林立,玉门人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红红火火。
玉门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骄子,不仅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更是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不断为全国各地提供石油,撑起了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也不断地向各地送去石油人才与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玉门,不仅喷涌出了致富的石油,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工人,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玉门也因此被称作“铁人故乡”。
过去就连春风都无法到达的玉门,这时早已在工业化的春风中成为西北戈壁上一颗闪耀新星。
然而石油毕竟是经两百万年沉淀才形成有限资源,总会有开采完的那一天。上面我们说到,玉门油田的开采量占全国的一半,开采量可谓是相当的大。
在这样大规模的开采下,玉门油田的产量连年下降,石油资源不断萎缩,甚至面临着枯竭的困境。
再加上,一直以来玉门都是以石油产业为核心,其他产业则是和石油相配套或是依附于石油产业这样单一的产业结构,这就导致当玉门的核心产业石油产量下降甚至是枯竭时,其他产业也会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到影响。
此时要是想要维持城市经济不衰退,只能转向其他产业。
但是多年来由于开采石油,玉门的地质和生态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
加上开采石油时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玉门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玉门想要在短时间内向农业转型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除了极差的地理环境,玉门的交通条件也不容乐观,玉门的交通干线并不在玉门市内,而站点本身较小,能够运输的资源有限,这就导致玉门在石油资源萎缩的时候难以凭借交通维系玉门自身经济。
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摆在玉门市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经济转型,另谋合适的发展地址,于是整个玉门市都开始了搬迁。
首先,市政府迁去了七十多公里外的玉门镇,并在这里成立了玉门新区;接着,油田基地也都相继搬离,玉门市人口也跟着迁了出去。
很快老玉门市这座曾经的戈壁明珠,又变成了一座人烟稀少、荒凉落魄的废城。
而新玉门镇的情况也没有很好,新城市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功能不健全等种种原因,也呈现出一番空旷寂寥之感,玉门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但玉门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采取“新旧双城,共同发展”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一问题。
新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两山一谷”的狭长地带,是东西风的天然通道,因此新玉门镇常年都刮着大风,于是新玉门市因地制宜,利用这里丰富的风能资源建立起风电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来实现经济转型。
如今,新玉门市已经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风电之都”,新玉门市还利用当地的雪山、风景等特点,开展旅游业,吸引全国游客到此游玩。
而老玉门市虽然已经资源枯竭,但这里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一代代玉门人留下的精神文化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
老玉门市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开展旅游业,打造“铁人故里,石油摇篮”的旅游文化品牌,加上铁人三项等赛事的举办,老玉门市“铁人故乡”的城市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旅游业还带动了许多服务业出现在此,为这座老城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之,新老玉门的共同发展,让这颗戈壁明珠再次焕发出新光彩。
除此之外,玉门还把新能源当作发展引擎,形成了风、光、水、火、生物质能等多能并举、互补开发的多元产业体系,成为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也是靠着新能源产业,玉门实现再次崛起,如今已经连续多年入围“西部百强县市”。
纵观玉门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其在近代经历的一起一落,让我们也已经知晓西北边疆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产业结构才更能长久、更可持续的发展。
这对不少相同类型的城市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