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每到节日假期,放眼国内的博物馆中,总是人潮如织,一票难求。在公众熟知的城市综合类博物馆之外,还有这样一类博物馆,它们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馆藏珍品,还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那就是——高校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展出的“云山千叠——四川大学博物馆馆藏扇面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备案博物馆约7000 家,其中高校博物馆超过400 家。这些“藏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虽不广为人知,但都别具特色。在“博物馆日”不断升温的当下,高校博物馆该怎样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呢?

11月8日,“转型与融合共生:博物馆馆长论坛暨第十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22家地方博物馆、70家高校博物馆的代表奔赴成都,共话高校博物馆如何适应时代所需,走出象牙塔,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现场,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多家博物馆的代表,听他们聊起了高校博物馆正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博热”持续升温

呼唤高校博物馆走向大众

三星堆青铜艺术,在厚重的历史尘土中闪烁,映照着古蜀文明灿烂光辉;罗丹雕塑作品,在幽静的岁月长河中穿梭,低语着现代艺术壮丽诗篇。当古蜀魅力遇上现代灵感,两者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就在今年春天,“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正式落下帷幕,这场别出心裁的展览,让古蜀珍宝与罗丹雕塑艺术跨越时空完成了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图据上海大学博物馆

在高校博物馆中,邂逅一场精心策划的特展,如今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与城市中的综合类博物馆相同,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不仅举办特展,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精美文物,更开展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讲座等。同时,当人们迈入校园中的高校博物馆,还能邂逅与本校优势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特色文物展品,感受高校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历史底蕴。

“中国的每一座高校博物馆,我觉得都是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这样说道。在他看来,高校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的体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策划展览中,以及与观众的互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

李明斌表示,高校博物馆有一些极为显著的特点,首先,便是其拥有所在学校的成体系的学科资源。这种天然的学术、科研优势,在高校博物馆的展览策划之中得以发挥。“譬如我们上海大学博物馆策划的特展,每一个展览几乎都会涉及将近10个不同学科的人员参与其中。学术研究上的优势,放眼中国博物馆体系中,都是非常突出的。”

再来,李明斌也谈到了高校博物馆的地域性,大多数的高校博物馆都设立在隔着围墙的校园之中。这虽是不足,但也促成了高校博物馆发挥其另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优先服务于校内的师生以及周边社区的公众。“如果我们把一所大学看成一个社区的话,我们很早就在探索博物馆服务于社区的功能。”

当下,随着“博物馆”成为常态,文博迷们也开始挖掘在高校中的“宝藏”博物馆,呼唤高校博物馆“迈出”象牙塔的声音愈发响亮。谈到这一话题,李明斌表示高校博物馆也在关注对公众的吸引力,他提起了此前馆中举办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这一展览不仅吸引了近10万观众打卡,且有一半的观众来自社会,更有不少观众专门从外地赶来观展。

“所以说,我们的展览既要基于高校博物馆的历史,进行深度的研究和策划。另外,也可以结合学科的发展的需要,策划一些跟社会博物馆进行深度联动的,尤其是社会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开展一些学术推广以及研学的拓展。这是高校博物馆逐渐走出象牙塔,走出围墙,跟学生、公众,以及所在的城市,甚至更广阔的群体进行深度融合的探索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

“在文博行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也谈到,作为高校的艺术博物馆,其既要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面向学生做好美育课程,又要思考如何基于馆内的研究和收藏,以及展览策划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我们会邀请学生老师在博物馆里授课,现场临摹雕塑展品,来支持我们的教学研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举措。同时,博物馆也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教育任务,它面向一些偏远山区,利用我们筹集的社会资源,加上馆藏资源,做美育输出。”

当博物馆的目光投向学校

馆校合作如何推动共赢发展?

当高校博物馆在不断探索走进大众的新途径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目光投向学校之中,寻求如何促进博物馆与学校互助合作,推动馆校资源共享与共赢发展的新方法。在研讨会上,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文保中心主任余健,成都博物馆副馆长、总策展人黄晓枫,都谈到了所在博物馆以往馆校共建的优秀实践经验。

三星堆遗址自发现以来,特别是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一直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三星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促进学术交流,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大学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三星堆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余健说到了通过馆校合作,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大学在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果。

“其实,双方的馆校合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联合考古发掘、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研究、学术研究和陈列展览等。”余健表示,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来自四川大学的“考古人”负责五、六、七号祭祀坑的发掘,其中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被网友称为“月光宝盒”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就是来自三星堆七号坑的“镇坑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文保中心主任余健

“七号坑出土了非常多的象牙,以及一件龟背形网格状器,三星堆博物馆也非常荣幸和四川大学一起开展了这些文物的提取工作。当时完成了大概有100多根的象牙的提取工作,特别是后续出土的象牙,因为涉及大量的保护加固以及清理工作,所以我们联合跟川大在文物保护修复馆内进行了象牙的清理工作。通过清理,我们能把七号坑出土的大量象牙在象牙库房内进行安全存放,让象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余健还谈到,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也一直有着很多合作。譬如在三星堆遗址五号坑、六号坑的考古发掘中,在三星堆博物馆的修复馆内进行了室内实验室的考古工作,“我们采取了文物保护先行的理念,派出了文物修复人员跟考古人员一起进入到5号坑的清理。经过2年多的时间,五号坑也清理了大概有1000多件的象牙雕饰、玉器等。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对于修复人员技能的成长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川大也为我们培养了一些人才,对于人才队伍建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部分图据四川大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