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8日上午,“我们的城市——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拉开帷幕。当天下午,举办了2024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研讨会,主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年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8日上午开幕式颁发参展摄影家证书,下午举行的研讨会现场

本届摄影展的主题为“我们的城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是本届摄影展主展区,包括秀场和时尚中心滨江的8号楼两大区域。展览按不同的主题内容,分单元展出,共展出作品近1300件,包括主题创作、定向邀约和社会征集作品。展览主展区参展艺术家共174人,其中海外摄影艺术家17位,作品324幅。

在秀场展区内,有 “上海之约”“时光照相馆”“都市脉动”“未来动力”和“拾趣杨浦”等五个单元;在8号楼展区,则有“空间与景观” “跃动的生活”“街头与江河”和“再非同一条河流”等四个单元。这些单元或聚焦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或展示时光流转下城市的动态表情,或描述你我他城市屋檐下的故事与情感,以及,在智能技术加持下,摄影艺术本身的发展的无限可能。

市民在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在展览现场

上海国际摄影节和摄影展是一场广大摄影人的光影盛会,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让我们去展览现场看看这些内容丰富、并具有时代特色的摄影作品。

这场光影盛会已经启幕,听听上海摄影家讲述参展作品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这场光影盛会已经启幕,听听上海摄影家讲述参展作品背后的故事

《上海会客厅》节目

“这个展览太好了,对观众来说这些作品是很震撼的。每一处细节,我们平时眼神顾及不到的地方,摄影师都能挖掘出来,还能把上海人乐观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在展览现场,正在仔细观摩参展艺术家作品的摄影爱好者屠先生告诉记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爱好者屠先生在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展艺术家俞跃的作品《乐章》

屠先生特别关注到了参展艺术家陆元敏的老上海照片和参展艺术家俞跃关于上海电力设施的作品:“陆元敏的作品反映显示的是我们上海过去的情况,俞跃的作品《乐章》反映的是我们上海今后的情况,我觉得喜欢摄影的朋友都应该来看看,对自己有帮助,对自己有启发。”

在“上海之约”展览单元,记者遇到了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沈国栋,他这次为杨浦工作坊带来了两组作品,一组是《继往开来》,一组是《国歌展示馆》。其中,《继往开来》这组作品主要包括了江湾体育场、上海体育大学、杨浦区图书馆、杨树浦电厂。

沈国栋介绍作品《继往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国栋介绍作品《继往开来》

“城市的历史脉络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基,它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传承。”沈国栋这样解释自己作品的拍摄意图。

杨树浦电厂是近代中国建造最早的大型火电厂之一,位于杨树浦路2800号,1913年由英国商人投资建成,2019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录。杨树浦电厂有“中国电力工业摇篮”之称,高达105米的烟囱曾是上海最高的构筑物。2010根据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杨树浦电厂正式停产,关停发电机组。此后,电厂转身为“遗迹公园”,这处工业文明遗迹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滨江岸线焕发新生,见证上海辉煌。

在“流动与生长”展览单元,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朱锋正在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朱锋这次提交的作品是《上海零度2004-2024》,他的这组作品是第一次在展览当中公开亮相,主要是以纪实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的闵行古美地区城市更新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锋介绍作品《上海零度2004-2024》

朱锋告诉记者,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通过对比方式来呈现整个城市景观的变化,也能够感受到人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发生的变化。

2000年,我搬到古美街道居住,从那时候开始用135黑白胶片拍摄,拍了两年之后,换了彩色胶片继续拍。到了2004年,开始用宽幅的玛米亚相机重新对这个地方进行拍摄,一直拍到2019年。2024年,我用数码的相机再去这个地方拍摄同样的景观,通过对照的方式展现城市更新的结果。

在“时光照相馆”展览单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毛安吉的一组《蜉蝣》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三年前的夏天,毛安吉和几位摄友一道去浙北大峡谷的拍摄了这组作品,为了拍摄到蜉蝣,他们冒着蚊虫的叮咬在草丛中蹲守了很长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安吉介绍作品《蜉蝣》

毛安吉告诉记者,昆虫的生存跟自然环境特别密切,例如,身体纤薄细小的蜉蝣对当地的水质要求非常高,包括水体的氧饱和度以及水温和水流。

如果你这个地方水质不好,蜉蝣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有蜉蝣出现,那水质一定好,空气也是好的,随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蜉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所以这组作品跟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城市生态环境也非常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