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已经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据“经合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制造业产值占比达到了全球的35%,位列全球第一,而排列在第二的美国仅占12%。
日本只占6%,德国占4%,印度和韩国分别占3%,而法国、意大利等地区仅占2%,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以上这些国家的总和。
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GDP全球占比的快速增加,将为中国商品出口提供更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仍然将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203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将进一步上升至45%,与2023年相比,大幅增长约29%。美国、日本和德国则分别由2023年的12%、6%和4%下降至11%、5%和3%,韩国仍然持续在3%左右的水平。
2023年,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约为38%,明显低于中国的45%。
美国近年虽然在不断引导制造业回流,计划重振制造业。但由于人力和设厂成本高企并远高于全球其他国家、工会过于强势、熟练工人严重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重振制造业的计划将难以取得预期进展。
德国和日本均面临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和新兴产业竞争力不足等因素的挑战,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经济增长乏力,未来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例如,德国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领域全面落后中国,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这种情况未来还将会进一步加剧。
虽然印度近年在大力发展制造业、试图成为下一个亚洲制造业中心。但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无法实现印度政府制造业发展目标。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始终处于较低地位,印度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其他收入水平相似的亚洲国家。
同时,印度制造业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每年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各种工业品中间件,导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增加。由于营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从2022年开始,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连续两年大幅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未来将难以在制造业领域取得明显突破。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2030年,印度制造业产值全球占比仍然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仅约为中国的6.7%,与中国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中国高影响力论文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中国全球专利数量也全面超过美国。
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最新公布的“2024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在67个全球经济体当中,中国排名大幅上升,比去年上升7位,排名第14位,而美国排名第12位。日本排名第38位,比去年下降3位,再创历史新低。
同时,据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的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3月份,中国已经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超过86%的既定目标。这些目标覆盖了从基础制造到高端技术的广泛领域,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近期,彭博社也表示,与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相关的13个关键领域当中,与2015年相比,均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据2020年汉密尔顿行业领导者指数显示,在全球合计10万亿美元的十大关键产业当中,中国有7个行业处于全球领先,美国则有3个产业处于全球领先。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对此表示,即便是IT和信息服务、药品和其它交通(飞机)这三个产业,美国未来的主导地位可能也无法持续,因为中国已将这些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领域。
因此,根据以上种种趋势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产值全球占比将会持续上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