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云辉

宰相杜如晦突发疾病,唐太宗“深忧其疾”,指示御医救治,“令皇太子就第临问。”杜如晦临终前,唐太宗“亲幸其宅,抚之流涕。”杜如晦病逝时年仅46岁,“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令虞世南创作出充分体现“君臣痛悼意”的碑文。

数日后,唐太宗品尝鲜瓜时觉得味美,“怆然悼之”,派人将吃剩的半瓣瓜供奉到杜如晦的灵位前。

在赏赐房玄龄黄银带时,唐太宗感叹:“昔日杜如晦与您同心辅朕,朕今日赏赐,唯独只见您!”他“泫然流涕”,以“朕听说鬼神大多畏惧黄银”为由,“命取黄金带遣玄龄亲送于(杜如晦)灵所。”

某夜,唐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天明后告诉房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杜如晦病逝周年祭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

唐太宗为何对杜如晦的“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参谋帷幄

杜如晦自小聪悟英爽,“好谈文史”,胸怀大志,以遇事善于当机立断著称。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慧眼识珠,第一眼看见房玄龄,便断定其日后“必成伟器。”见到杜如晦,他当面点赞“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杜如晦不屑在区区县尉职位上耗费青春,很快“弃官而归。”

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李世民亲帅大军攻克长安后,慕名邀请杜如晦入秦王府担任兵曹参军。杜如晦牛刀小试,将繁杂军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很快成为李世民亲信之一。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时,突然接到出任陕州总管府长史的调令。

原来,李建成畏惧秦王深孚众望且实力雄厚,多次唆使父亲将秦王府内的文官武将以升迁为由调出秦王府至外地任职。这招釜底抽薪毒计令“被外迁者众”,使余下的几名“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现在,杜如晦又被外迁,李世民无计可施。

记室房玄龄力挺杜如晦:“殿下,王府文武离开再多也不足惜。唯独‘杜如晦聪明识达’,具备辅佐帝王才能!殿下如怀经略天下之志,唯有此人方可辅助殿下达成心愿!”李世民如梦方醒,找出无数条理由奏请父亲,终于将杜如晦留在府中。

李渊建唐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征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地方割据军阀。他参与每次重大军事行动的谋划与制定,凭借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透过各类表象抓住问题实质,“剖断如流”,为李世民最终精准打击消灭各路反王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持,成为秦王军中名副其实的参谋长,“深为时辈所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学士之首

李世民以统一北方的丰功伟绩被唐高祖加封“天策上将”后,在洛阳建天策府, “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并以“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十八学士均为博览古今、明达政事的文士代表,他们轮流值班,与秦王“讨论经义”或提供查询服务。

十八学士平时以讨论典籍为辅,将议论政事及为秦王出谋划策为主,成为秦王不可或缺的智囊团,甚至直接策划了玄武门事变。秦王对他们极为倚重,令大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画像。在《十八学士写真图》中,“(杜)如晦为冠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房谋杜断

山雨欲来风满楼。太子李建成迫不及待,公然对李世民投毒。房玄龄见李世民“中毒而归”,深知弟兄之间已至势不两立地步,便联合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同时推荐杜如晦“协判大计。”

李建成最忌惮的人,“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他向父皇进谗言,将杜如晦与房玄龄同时斥逐到外地任职。当李建成磨刀霍霍准备在昆明池对李世民下毒手前,杜如晦与房玄龄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成道士潜回秦王府,全盘制定政变计划及细节。房玄龄等谋士殚精竭虑从各个角度出谋划策,杜如晦胸有成竹负责敲定玄武门事变的具体行动方案。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夺得皇太子宝座,杜如晦先被“擢拜太子左庶子”,继而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李世民变身唐太宗后论功行赏,认定房玄龄及杜如晦等“五人为第一。”以皇叔李神通为首的武将对“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功居第一”极为不满,唐太宗将房玄龄与杜如晦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的文臣巧喻为“功居第一”的“汉之萧何”,令武将们心悦诚服。

杜如晦身兼数职,重任在肩。虽然事务繁杂,但他依然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号为称职。”

不久,杜如晦升任宰相,主管官员选拔事务。他铁面无私废黜罢免尸位素餐者或不合格官员,殚精竭虑力排众议举荐提拔贤德人士。经他考核提拔的大小官员全都不负厚望,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二人精诚团结,联手制定出“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标准规范,“甚获当代之誉。”

房玄龄深知“杜(如晦)之能断大事”,杜如晦清楚“房(玄龄)之善建嘉谋。”他们自始至终戮力同心辅佐唐太宗,不仅被世人共同称为“良相”,更留下流芳千古的“房谋杜断”佳话。

杜如晦知恩图报,忆及当年“高孝基有知人之鉴,为其树神道碑以纪其德”;他宽容大量,其兄长和弟弟因叔父杜淹撺掇,分别被王世充杀死和囚禁。秦王攻取洛阳后,杜淹被俘并被判处死刑。杜如晦多次向秦王求情,使杜淹“遂蒙恩宥。”

唐太宗在杜如晦病逝后悲恸欲绝的种种表现,既是对杜如晦劳苦功高的褒扬,也是对群臣的鞭策与激励。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朕与如晦,君臣义重”、“(杜如晦)虽与我体异,其心犹一”,便是在暗示群臣必须以杜如晦为光辉榜样,为李氏王朝贡献出全部聪明才智!

帝王御人之术,无非恩威并施,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且于同月入职杏坛,2022年10月退休。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