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明史,常能看到“仁宣之治”的说辞,其中的“仁”就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宣”指仁宗子明宣宗朱瞻基)。他虽然仅仅在位10个月(不足一年)便匆匆离世,龙椅都没坐热,却被后世史家比作西周的仁君周成王、周康王(曾开创“成康之治”),虽然天不假年,执政时间极短,却以为人宽厚仁慈,爱护臣属,体恤苍生、善于治国理政而名标青史,也赢得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是明成祖(永乐)的长子。洪武28年被祖父(太祖)朱元璋指定为世子,永乐2年(1404)被其父朱棣立为太子,永乐22年(1424)登基称帝。因为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觊觎太子之位,时时欲取兄长而代之,因此高炽从当太子到继位当皇帝的20年间,屡遭暗算,常濒危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太子之位也几遭废立。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成为大明一尊后,在立太子一事上举棋不定,到底立长子高炽还是立次子高煦,让处事果断的明成祖犯了难,长时间难以取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是嫡长子,又在北平保卫战中立了大功,为率军南伐的朱棣保住了一块稳固的后方根据地,由他继位名正言顺。但他有一个先天不足:从小身躯肥胖,无法练习骑射,腿脚还有毛病,走路一瘸一拐的,日常行走都需要宦官搀扶,更别说跋山涉水、行军打仗了。因为身形肥硕加上有足疾,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只能留守后方,很少有机会立下战功,而他的胞弟朱高煦则武艺高强,能骑善射,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勇猛过人,战功显赫。高煦不光勇武强悍,而且常身先士卒,能征善战,好几次在乱军中救过朱棣的性命,深得朱棣宠爱、倚重 。

后在大臣们的坚持下,朱棣不得已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高煦自恃功高,颇为不忿,几次进谗陷害兄长,因高炽小心谨慎,均有惊无险地躲过了数次杀身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朱棣察觉到了高煦的野心与阴险,对他的跋扈行为日益不满。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打算将高煦贬为庶人,在高炽的涕泣谏阻下,朱棣将高煦徙封到乐安州,并限期离京赴山东封地。

之后,幼弟朱高燧谋夺太子位的阴谋也遭挫败。朱高炽的太子位总算稳固了下来。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率军亲征漠北班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境内) ,风雨如晦20年,朱高炽终于磕磕绊绊地登上了皇位。

《明史》对朱高炽的评价颇高,归纳起来大体8个字:“仁政治国,善于纳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在皇位争夺战中屡遇风险,小心翼翼,历尽坎坷才得以继承大统。可最终在位仅10个月(实际9个多月不足10个月)便散手人寰,于洪熙元年5月突然暴病而亡。他在位时间甚短,却颇有作为,政绩不俗,譬如“体察民间疾苦,行恤民之政;惩治贪官污吏,整肃朝政;憎厌阿谀奉承,大度宽容,从谏如流;革除积弊,斥退小人,善待直臣......”只可惜,老天给他的时间太短,在位仅10个月便患病崩逝,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大明臣民的遗憾。朱高炽死后谥号“孝明皇帝”,庙号“仁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高炽在奇葩迭出的明朝皇帝中算是表现正常且较有作为的一个了,否则死后也不会被谥为“仁” 宗。但他为何在位不足一年便死去了呢?我想除了过于操劳国事外,和他的肥胖体质有关 。史载,朱高炽是个大胖子,肚大臀肥之人必定体质虚弱,按当代医学观点,胖子很容易患三高:高血压 ,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一般都是肥胖之人身上的常见病, 什么心梗、脑梗之类的也很容易与胖子“结缘”,一旦发病,很快就油尽灯枯,救都救不过来。在医学欠发达的古代,更是要命的顽疾,瞬间就会夺人性命。朱高炽大体就死于“三高”或心梗、脑梗之类的急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看看《明史》记载的朱高炽死亡经过吧: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突感不适 ,随即一病不起。他命亲信大臣杨士奇起草敕(诏)书 ,并派遣宦官紧急奔赴南京立召太子朱瞻基昼夜兼程赶回北京。太子朱瞻基还在半道上仁宗已觉得撑持不住了,便口述遗诏传位给太子瞻基,随即崩逝于紫禁城钦安殿,享年48岁。因他在位只有10个月,因此洪熙年号也仅仅用了一年。仁宗曾经对大臣说,他只知尽到自己的职责,其他的都不想,决心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一心一意开创出一番宏图大业。然而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这不能不说是大明的不幸。

明仁宗死的很突然,也很快。由此可见,身躯肥胖的他死于“三高”引发的脑溢血或心肌梗塞之类的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