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朱家天下永续流传,朱元璋费劲了心思,他采用分封制,册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到北方边塞、腹地战略要地镇守,并给予藩王很大的权力,如自主统兵等,希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诸子看守边关,拱卫京师的局面。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英年早逝,长孙朱允炆继位后,发现藩王尾大不掉,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于是着手削藩。按照朱允炆的策略,先从弱者下手,逐步孤立强藩,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削到燕王朱棣时,手握十万大军的朱棣,并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在燕京起兵对抗朝廷,借口朝中奸臣当道,以此举兵清君侧,这是朱元璋遗训允许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朱棣是以下犯上,道义上不占理。

朱允炆虽然强力削藩,打算把叔父们都撸个底朝天,但毕竟是正统皇帝,所以能够号令全国,按理说有足够的实力碾压朱棣,事实上也是如此,可大好局面偏偏被朱允炆一句话给葬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朱允炆知道朱棣造反后,驾轻就熟地祭告了太庙,当着朱元璋的牌位,把朱棣逐出家门,打为庶人,并积极起兵讨伐围剿。他派出的第一员主将叫耿炳文,是朱元璋手下最擅长防守的将领,他曾坚守长兴十年之久,让张士诚束手无策。

在与朱棣的对战中,耿炳文虽然打了败仗,但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准备长期坚守,这让力求速胜的朱棣很无奈。然而不久之后,朱允炆嫌耿炳文军败、死守,于是让李景隆接替,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虽是名将之后,但并无军事头脑,只是一个富家纨绔子弟,结果可想而知,败得一塌涂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朝廷虽然有损失,但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朱允炆仍旧有很大的胜算。反观朱棣,虽然胜多败少,但经不起消耗,大将张玉也阵亡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下去,迟早会崩盘。尤其是到了靖难之役的第二阶段,因为朱允炆交代了一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束缚了所有前线将士的手脚,朱棣却由此立在了不败之地。

比如白沟河一战,双方进入决战时,朱棣大军被偷袭,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朱棣自己也亲自操刀上了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冲击李景隆的中军,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情急之下,朱棣只好亲自率军强行攻打,混战之中,飞矢如雨,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却没受一点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战斗中,也几乎一样,朱棣经常亲自到阵前侦察,甚至到了朝廷军的跟前,抵近视察一样地查探虚实,朝廷军却从来没有趁机痛下杀手,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朱棣大摇大摆地来、大摇大摆地走。不仅如此,朱棣战败后,往往会亲自断后,让朝廷军无从下手。

其中的奥秘就是朱允炆的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该不该杀朱棣,从军事上来说,擒贼先擒王,杀掉朱棣,平叛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朱允炆却模棱两可的交代,让所有前线将士都不敢对朱棣动手,导致朱棣有恃无恐,结果反杀了朱允炆,可惜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