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铲除了蓝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诛杀了大批大臣,使得皇权与藩镇之间缺乏足够的缓冲地带。由于对权臣专权的忌惮,朱元璋曾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藩王可以率兵入京,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维护国家安定。
或许在明太祖的构想中,藩王出兵必须得到皇帝的圣旨,并在事后立刻撤离京城,绝不会威胁帝位。然而,这样的设定往往会被打破,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变故竟然来得如此之快。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去世,皇孙朱允炆继位成为建文帝。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面临着与诸位皇叔之间的权力斗争,这种对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明初,皇室通过封藩来进行隔离,其中边塞王爷共有九位。
明太祖的四子朱棣镇守燕京(今北京),手握十万军队;十七子朱权则被封于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掌控“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并拥有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
以建文帝的视角来看,环顾四周,不免被这些手握重兵的强悍将领,哦不,是大叔们吓到。为了巩固皇位,削弱藩镇势力是必然之举。这本是个浩大的工程,但无奈皇帝过于天真,急于求成地想要快速解决问题。
他与心腹大臣太常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商议削藩之事。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泰认为,诸王之中以燕王朱棣的实力最为强大,应当先拿燕王开刀。但黄子澄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燕王没有过错,应该先从那些有问题的藩王着手,以赢得舆论支持。
于是,皇帝从战斗力较弱的藩王着手,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七月,周王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弟)的次子朱有爋巧妙地揭发了父亲谋反,建文帝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将周王废为庶人。建文元年(1399年),皇帝又以各种理由,先后废除了齐、湘、代、岷四位藩王的封号。
这无疑是向各地藩王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仿佛在暗示他们应早作准备,譬如朱棣。《明史》记载,他“智略有大勇,能推诚任人”。在边疆这些年,他“节制沿边士马”,又“屡帅诸将出征”。
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经验丰富,威望颇高,手中还掌握着大军,为什么要束手就擒呢?然而欲扬先抑,若想起兵,首先得让人以为他无意起兵。因此,精明的朱棣选择了“发疯”,以此来缓解皇帝的猜疑。然而双方心知肚明,只有除掉对方才能安然无恙,区别仅在于谁先出手。
最终还是建文帝忍耐不住。七月,他秘密下令北平布政使张昺和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张信逮捕燕王及其府中官属。谁也没料到,这群人中竟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叛徒——张信。他将此事密报给了朱棣,朱棣于是将计就计,诱杀了张昺和谢贵。
以此为借口,朱棣起兵反叛。打仗总得有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他便想起父皇留下的祖制——“清君侧,靖国难”。于是他指责齐泰、黄子澄祸乱朝纲,以此为由毅然南下。
朱棣的战略思路十分清晰,尽管他手中掌握着相当的兵力,但相较于全国范围,依然显得不足。因此,他必须迅速将军队直指都城,尽快夺取金陵。相反,防守方在空间和兵力数量上都占据了显著优势。只要皇帝不乱发号施令,再加上将领能靠谱一些,逐步推进的胜算也很大,不至于失败。
偏偏,这两件事情都没有做到。先谈将领。洪武年间,开国元勋们或年老体衰,或已去世,或被处死,或隐退。这虽然削弱了功臣对皇权的干预,但也导致可用人才的匮乏。朝廷最初启用了老将耿炳文。他在面对朱棣的猛烈进攻时,虽然受挫,但坚持坚守阵地,不贸然出战,成功拖延了燕军的时间,迫使其撤退。
然而,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绩不佳,便采纳黄子澄的建议,任命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遗憾的是,这位名将之后并不擅长指挥作战。在他接管全军后,多次遭到常年征战的朱棣的重创,“诸军皆溃”,深感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败。皇帝见情况不妙,立即更换主帅,召回了李景隆
(http://www.huidaty.com.cn)
来源:http://www.55131.com.cn
(http://www.onecampus.cn)
来源:http://www.wave-x.cn
(http://www.0755trip.cn)
来源:http://www.zhonghemei.cn
(http://www.fanrui1028.com.cn)
来源:http://www.bankofpalestine.cn
(http://www.pfhouse.cn)
来源:http://www.web126.cn
(http://www.cdwlw.com.cn)
来源:http://www.cuicuidesign.cn
(http://www.gj39.cn)
来源:http://www.jx5688.cn
(http://www.mikomego.com.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ttp://www.ccal512.cn
(http://www.robbin.cn)
来源:http://www.ywhair2007.com.cn
(http://www.zhaoxf.cn)
来源:http://www.bqta.cn
尽管朝廷接连战败,但其兵力依旧具有绝对优势。朱棣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无法分兵驻守已攻下的城池,所占领的区域难以稳固,迅速易手。在此困境中,朝廷中出现了一名叛徒——一个对建文帝不满的宦官,向朱棣提供了京城布防的情报。这使得经验丰富的朱棣认为自己获得了绝佳的机会。
于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初,他带领军队越过山东,试图一鼓作气攻陷京城。然而,春风送暖的四月,他遇上了另一位名将的儿子,徐达之长子徐辉祖。徐辉祖在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与燕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斩将夺旗,大败燕军。燕军因此大为恐惧,纷纷谋求北归。无奈之下,朱棣只得退到淝河,与徐辉祖对峙,眼看着最后的机会即将溜走。
一场战役的成败,通常不在于哪一方更为聪慧,而在于哪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犯的错误更少。建文帝无疑是一个反面教材。年轻的皇帝看到燕军败退后,误以为胜券在握,认为此时更需加强京师防卫,因此将前线的徐辉祖部队调回南京。结果,前线原本的优势兵力瞬间瓦解,淮北的防御部队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时,朱棣果断发起反击,截断敌方粮草供应,大败朝廷军,士气大振。随后的反攻直抵金陵金川门。而当时守卫金川门的,正是屡战屡败的李景隆。在李景隆的内心天平上,一边是对他失去信任、可能导致他前途黯淡的朱允炆,另一边则是虽曾击败他但现在或许能通过投降换取光明未来的朱棣。他最终选择了开门投降。
“清君侧”的军队攻入京城时,“清君”成为了他们最终的目标。然而,就在此时,宫中突然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这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靖难”结束后,京城中许多官员因反对朱棣而被处死。
皇帝之师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诛灭十族。反倒是开城投降的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师,赐予功臣勋号,加封为柱国,列于群臣之首——但不到一年,便因屡遭弹劾而被削爵圈禁,最终郁郁而终。
闹剧落幕,皇叔篡位成功,在弥漫的血腥气息中登上龙椅,改换年号,开启了一个名为“永乐”的新纪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