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由汉族掌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者朱元璋不仅开创了从南道北实现统一进程的先河,还创造了从乞丐到帝王的奇迹。
元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父母双亡的朱元璋先后经历了流浪和木鱼青灯的寺庙生活,最终走向了反抗。
可朱元璋也并非一直都这么顺利,他花费毕生心血栽培的太子朱标,在他晚年时突然身亡。
在大悲之中,朱元璋力排众议,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长孙,待自己百年之后继承大统。
公元1398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七十岁高龄,身边群臣围绕,此时他的生命就像是摇曳的烛光一般随时会熄灭。
弥留之际,朱元璋口中不断呢喃询问道“燕王来否?”
这是为何?
是想要改传位给燕王朱棣,还是想杀之以除后患?
朱元璋的大肆封藩
明朝建国之初社会并不稳定,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四周依然充满不安定因素。
元朝余孽控制北方草原,贼寇王保保占据西北,西南和川滇地区尚有敌对政权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元璋在推进南征北战的同时册封藩王制度。
洪武二年,朱元璋编写《祖训录》,议定封建诸王和官署制度,次年告于太庙正式开始实施。
在朱元璋的认知中,西周所推行的分封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后来的秦朝选择废除所以迅速灭亡,如今想要长治久安,莫过于此。
此时的朱元璋只看到了分封制度的优点,尚未意识到今后将要发生的严重问题。
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这样才能“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于是朱元璋的二十六位儿子之中,除了早亡的二人之外,其余二十四人最晚在洪武三年全都被封为藩王,并举行仪式。
为了实现镇守的分别管理的目的,朱元璋给予了各地藩王一定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除了可以任命一部分的王府官员之外,还可以裁决其生死。
最重要的则是“军事权”,各地藩王拥有一支可以指挥的护卫部队,但这也成为朱元璋在将来最直接的担忧。
突发事件与临终诉求
朱元璋之所以敢赋予儿子如此巨大的权力,是因为他对皇位的继承人有莫大的自信。
长子朱标,堪称中国历史上地位最为稳定的太子,也是无数人心中最“完美”的皇帝继承人。
论喜爱程度,他是发妻马皇后所生,唯一一个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儿子;论身份,朱标乃是嫡长;论能力,宋濂为师,仁义施政。
朱标满足嫡,长,贤三大条件,且在弟弟们心中威望很高,群臣也十分满意。
相比于前朝让皇帝头疼的多党林立,朱标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皇帝本人就是坚定的太子党。朱元璋从小就注重对他的培养,后又将国家大事交给朱标处理,共用一套政治班底。
但突如其来的意外对朱元璋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先是马皇后病故,朱元璋的悲痛情绪还未散去,太子朱标染病身亡的消息再度传来。
连续的打击让朱元璋的心情几乎崩溃,他最担忧的是太子死后后继之君的选择问题。
诸位藩王势力相当,若从他们之中选出一个,其余人难免会不服。自己现在年事已高,已经没有了另起炉灶再度培养的精力,最终决定让朱标次子朱允炆继承大统。
早年的朱元璋只考虑到分封制能有效抵御外敌,但如今朱允炆的存在却造成了一种“强枝弱干”的尴尬场景。
为了能让自己的皇太孙稳坐皇帝的位置,朱元璋宝剑出鞘,大肆屠杀权臣,蓝玉等留给朱标的武将全都杀死。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弥留之际,他用尽最后气力连续三次询问“燕王来否”,看起来十分急切,这是为何?
是他终于看透了朱允炆难堪大任,还是有心替皇孙扫平随后一个障碍?
真正目的所在
朱元璋口中的燕王,乃是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也就是后来靖难之役的发动者。
朱允炆在这次战争之中神秘失踪,大明江山从此换了一脉继承。
所以很多人认为,朱元璋临死前召朱棣前来,是早已看透他的野心,要将其杀死以绝后患。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的的。
且不说朱元璋本就是农民出身,忌讳兄弟残杀的情况,燕王朱棣并不反对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侄子朱允炆。后来以“靖难”之名号起兵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建文帝登上皇位之后,担心自己无法震慑各地身为藩王的叔叔们,便决定实施削藩。
有这种思想并不奇怪,但正确的方法是徐徐图之,朱允炆却选择在没有准备、没有前奏、甚至没有策略的“三无”情况下,匆忙实施削藩,一刀砍到叔叔们的“大动脉”上了。
不仅如此,朱允炆的削藩手段十分残酷,藩王侯爵直接被废,贬为庶人,还会被流放到偏远地区永远不能回朝。
“燕王朱棣”乃是洪武年间藩王势力最为强大的一个,也是朱允炆最为忌惮的对象。
为了震慑朱棣,朱允炆决定杀鸡儆猴,先行处理其他几个势力较弱的藩王。最先被处理的是第五子朱橚,因为和朱棣一母同胞,所以最先对他下手,直接派遣李景隆以戍边名义包围王府,将朱橚贬为庶民之后发配云南。
朱允炆当皇帝的第一年,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全都被打倒,齐王和湘王被冠上谋反的罪名,前者被囚禁,后者自焚明志,代王也被废为庶人。
在这种雷霆手段之下,其余藩王人人自危,建文帝处理的都是自己长辈叔叔们,手段却极其强硬。
朱棣为了活下来,甚至装疯卖傻,委身于猪圈之中,最终选择造反也是为了保命。
故而整个“靖难之役”的来源是朱允炆的错误削藩,朱元璋并没有杀他的理由。
另外还有传言说朱元璋叫朱棣前来是有意传位,这种说法更加不可信。
若是朱元璋有这样的念头,便不可能为了朱允炆处死朝中多数文官武将为他开路。
况且朱棣夺得皇位后,延续了朱允炆的削藩政策。
总结
折中考虑,朱元璋唤朱棣前来,很有可能是缓和他与朱允炆之间的关系,让他以最大藩王的身份支持朱允炆。
有了朱棣的震慑,削藩也就不会急功近利仓促执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或许也不会发生。
只可惜,朱元璋还是老了,日薄西山的一代帝王,终究没能等到燕王,便合上了眼。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继承人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杰出帝王共同的难题》杨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