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以升

1958年,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说出一个人名,指出要以这个人的签名来保证。这人就是茅以升。

党和国家领导人之所以对茅以升如此信任,源于他是我国当时最具权威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对工作极端负责。当时,他正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核后,签了名。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茅谦是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水利专家。

十岁那年,家乡举行端午节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拥挤在文德桥上、结果把桥压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件事情让茅以升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1916年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学习。因成绩特优,康奈尔大学后来就对中国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免试接收。

青年和中年时期的茅以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和中年时期的茅以升

1920年回国后,他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十年,1933年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民间当时流传“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说的就是此江的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仅以江底流沙为例,就厚达41米、故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使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木桩下不去,打重了、木桩会被打断。茅以升就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然后再打桩的“射水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施工之难度、可想而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罩在江底,让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然后再在沉箱上筑桥墩。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的“浮运法”巧妙地借用了自然力,在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自然落在了两墩之上,省工省时,且进度加快。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这是我国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钱塘江大桥施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塘江大桥施工中
建好的钱塘江大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好的钱塘江大桥

新中国建国后不久,茅以升以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接受了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开工,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一年零三个月。武汉长江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茅以升的一生都和桥结缘,学桥、造桥、写桥;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为此他写下了大量科普著作。他写的《桥话》一书,曾经得到过毛主席的赞扬,主席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病逝于北京,值其忌日,如去给先生叩安,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