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晚稻刚刚收获,“90后”女飞手袁珍又开始忙着播种油菜了。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湖泽村的农田里,只听见响起一阵轰鸣声,一架播种无人机腾空而起。袁珍专注地操控着手中设备,不一会儿工夫,便将油菜种子均匀撒播到开整好的垄沟中。“冬闲田种植油菜,可以做到地尽其用。无人机一天能够完成三四百亩油菜的播种。”袁珍说。
袁珍今年33岁,是湖泽镇湖泽村人。两三年前,袁珍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家照看小孩。家里流转种植的800多亩水稻田,一直由公公、婆婆和丈夫王辉操持。眼看二老年纪越来越大,种粮的任务更多地压在丈夫王辉肩上,袁珍想要分担一些。“种地真的很辛苦,最怕打药、施肥,一桶药几十斤重,田里的小路又不好走。我就天天琢磨,有没有打药、施肥的新方法。”袁珍说。
说来也巧,新余市开设了农业职业技能(植保无人机)培训班,这为袁珍打开了新天地。“配好药灌进植保无人机的药桶,手里拿着遥控器操作就可以了,方便得很。”袁珍回忆,“培训一周时间,我就掌握了基本要领,还拿下植保无人机操作许可证,成为无人机驾驶员。”
无人机驾驶员是通过远程控制设备,驾驶无人机完成既定飞行任务的人员。“近年来,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给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袁珍说。
在家人支持下,袁珍买回一台植保无人机。从此,村里多了这样一道风景:王辉驾驶着农机在地里作业,袁珍则操控无人机在稻田里反复练习。
“只会无人机基本操作还远远不够,药剂配比、障碍点设置、飞行路径和飞行高度设置等都要掌握,实际操作遇到的困难远比课堂上讲的多。”袁珍说,“针对不同的地形、不同的作物要设置不同的飞行参数,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最好的管护效果。”
无人机当时在村里还是个新鲜事物,袁珍邀请村民前来参观作业过程,逢人就推荐新农具的各种好处,用实际成果打消村民的顾虑。
一些村民看到无人机植保的好处,开始主动找上门,请袁珍用无人机帮着打药施肥。种粮户简夫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无人机植保的确划算。我家种了160多亩地,人工打药每亩成本要12元,无人机打药每亩只要8元。种一季水稻下来,最少要打3次药,可省下近2000元”。
袁珍告诉记者,有了自家地里实打实的种粮成果,越来越多本地及周边村镇的农户把庄稼交给她代为管理。一年下来,她要操纵无人机提供田管作业超万亩次。如今,不算种粮收成和其他农机服务收入,仅靠无人机植保一年便可创收近10万元。袁珍尝到机械化种粮的甜头后,她和丈夫先后置办了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等,总投入40多万元,家里流转的800多亩土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袁!今天我们来看看,在面对不同类型障碍物时,如何设置无人机的飞行参数……”结束上午的飞防作业后,袁珍站在田埂上发布了这条视频。平日里,袁珍会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飞防作业日常。在她的视频里,经常能看到她与各地飞手互动。
离袁珍家十几里外,分宜县天旺兴家庭农场主谢小玲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在网上看到袁珍的肥料播撒视频后,主动联系袁珍拜师学艺。“现在插秧有插秧机、耙田有旋耕机、收割有收割机,再加上无人机、脱粒机等,人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前段时间,小袁带着我去外地收了200多亩中稻,还挣了不少外快呢。”谢小玲笑道,“明年我准备把家里200亩水稻育秧全部交给镇里的工厂化育秧中心,真正实现耕、种、管、收全程农事现代化,咱也当一回甩手掌柜!”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袁珍用自己的经历见证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计划组建一支专业植保飞防团队,吸纳培养其他飞手加入,对接更多农户需求”。 (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