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下半程,十二军接替十五军,李德生观察到敌人在炮火掩护抵近前沿时,步枪迟缓的单发射击已失去作用,他命令要尽一切力量向前沿阵地供应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
此前,1950年12月21日至25日,十二军先后由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李德生观察,第十五军原来的弹药库,位于前沿阵地约十几里路的地方,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是可以应付的,但自10月底以后,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庞大。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累得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时一个营作战,需两个营运输弹药。
李德生创造性想出分段运输的方法。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运送,沿途挖若干猫耳洞,藏放弹药,瞅敌人炮火间隙,就抓紧逐段往前运送。这个方法推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十二军支前运输队伍是庞大的,后来发展到1300多人,而且还有20辆汽车,用于从德山岘到水泰里之间敌人炮火封锁最严密的短途地段,在硝烟、弹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驰。
李德生在望远镜中观察到阵地上一片硝烟尘土,挡住了战士们的视线,进攻的敌人随着炮火跟进,炮声一停,敌人已冲到了跟前。在这种时刻,步枪迟缓的单发射击,已失去了作用。在前沿用的都是冲锋枪、机枪、手榴弹,打到后来,阵地上全成了虚土,手榴弹投出去都给埋在土里,只好投空炸。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于是,李德生命令后勤部门,一定要尽一切力量向前沿阵地供应这些有杀伤力的武器。武器一改善,战场情况立即有了改善,大大增强了部队对敌人的杀伤力。
597.9的0号阵地上,九十一团一连一个排38人,步话机一部,轻机枪两挺,子弹4000发;冲锋枪12支,子弹6000发;手榴弹2360枚,手雷106颗。5号阵地九十一团一连两个班31人,轻机枪一挺,子弹3000发;冲锋枪8个,子弹5000发;爆破筒73根;手榴弹1760枚;手雷500个;甲种手榴弹35个;爆破筒70根。
以这样的实力、火力,一个阵地对付敌人两个团的进攻都没有问题。
上甘岭之战,按常规每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但在激烈的战斗中,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和本连队失去了联系后,无人知道,竟出现无吃无喝,体力耗尽难以坚持作战的现象。
针对上甘岭战役的特殊性,李德生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回进去十几米,可避敌炮轰击的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十几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地出笼,然后是组织了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风雪,不间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他叫炊事员们用棉衣裹着食物,考虑到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就用小袋子分装,一袋五个、十个,一次背几十袋往上送。炊事员们到阵地上找人,一袋一袋地扔给战士们。
水运不上去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李德生还要求七四一供应站办“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办事的,都可以随时进餐。在以后战斗的二十几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
李德生规定团里就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要求将看到的情况及时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不间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由于各级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通讯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及时准确了解前沿敌我情况,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作战中,步兵观察所成了炮兵的眼睛,尤其是炮兵遇到情况紧急时,前沿步兵可以直接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炮兵成连成营地消灭敌人。
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李德生根据几天来观察到的敌人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感到阵地少布兵多是造成伤亡过大的最主要原因。他接受了这一严重教训,采取特殊的战斗部署:要求第一批上阵地的九十一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这样做既节省兵力大量杀敌,又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这一部署充分体现“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力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十二军接手上甘岭25天的时间里,共计歼敌1.2万余人,自身伤亡4000余人。李德生率军在上甘岭浴血奋战,宣告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