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日,曾引爆乌镇戏剧节的波兰“山羊之歌”剧团,时隔7年重返上海音乐厅,带来在“格但斯克莎士比亚节”获奖的音乐戏剧作品《评论哈姆雷特》,该剧也是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
“山羊之歌”剧团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在采访中说道:“我知道哈姆雷特在全世界以各种形式被演绎过,但在我的观察中,很多剧团都聚焦在解读文本上,我们则更关注音乐。因为莎翁也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那么擅长写诗歌,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音乐。”
波兰“山羊之歌”剧团成立于1996年,迄今已经成为欧洲最具创新精神的剧团之一。剧团艺术总监格热戈日·布拉尔将剧团命名为“山羊之歌”——古希腊文中意为“悲剧”,代表着剧团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继承。
格热戈日·布拉尔的创作风格十分大胆前卫,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探索与突破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并且将肢体语言、音乐和台词结合,其多部作品都获得了专业与市场的高度评价。
2015年,“山羊之歌”乐团以契诃夫短篇小说《樱桃园的肖像》为灵感创作的同名戏剧作品,成为乌镇戏剧节上最受瞩目的焦点,至今这部剧仍被认为是乌镇戏剧节历史上最佳剧目之一;
2017年,“山羊之歌”剧团带着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李尔之歌》来到上海音乐厅,引发热烈反响,现场观众纷纷叫好;
2018年,剧团又一力作《评论哈姆雷特》赢得格但斯克莎士比亚节第25届金约里克奖“最佳音乐改编和歌唱技巧”荣誉。
《评论哈姆雷特》使用当代戏剧里常见的解构主义手法,故事设定在《哈姆雷特》正剧之前的两个月——在老国王被谋杀的那个夜晚,在短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莎翁原作里的所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甚至原创人物都轮番登场,在观众面前呈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希腊悲剧中最重要的两大元素——演员和歌队,在《评论哈姆雷特》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体现。其中,音乐就是“山羊之歌”剧团创作的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歌队的和声尽管在推动情节上作用不算明显,但却是表达仪式感和庄严性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整晚的演出就这样,结合了声乐、形体动作及戏剧元素,以复调音乐和声的独特戏剧方式,带给观众极具视听冲击力的表演。演员们肃穆庄重的表演状态,展现出剧团对仪式感的追求,使作品呈现出超然别致的气质,让戏剧现场的张力达到极致。
“其中有一幕是所有人围在被谋杀的老国王身边,这其实源自波兰的一个传统:人去世之后,家族里的亲人们会一起围在死者身边,进行一个名叫唤醒的仪式。这个过程其实是给所有生者一个反观自己内心的机会,在波兰人看来,死亡是有着深刻意义的,可以给人带来思考。”导演布拉尔向记者介绍剧中情节,“我们希望观众在观看这一出戏的时候,也能够有所感受。”
这两天看过《评论哈姆雷特》的观众,几乎都对此赞不绝口。有观众总结得言简意赅——一张演出票,你就能拥有:一场水平在线的阿卡贝拉音乐会、一场瑞典国宝乐器尼古赫帕琴的演奏和一场演技了得的话剧。
在观众Rara看来,近些年各种戏剧作品对哈姆雷特的演绎,多集中在对人性之恶的挖掘上,试图将哈姆雷特拉下神坛,从高贵忧郁的王子被演绎成有瑕疵缺憾的凡人。“这种现代化的演绎,虽然有可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起对人性反思和审视,但也失去了一些古典戏剧最原始的美感。山羊之歌则不然,它还是保留了对古希腊之美的诠释,诚如它的名字一样。”
也有观众实话实说:如果执着看一个故事情节完整的戏剧,或许你会失望。但喜欢音乐的观众,或者说喜欢一些抽象的怪东西(其实是先锋实验派戏剧)的,应该都会喜欢这部作品。
“剧团第一次来上海音乐厅演出时,上海观众们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很惊讶他们能读懂我们剧团的肢体与音乐表达,对剧目的深层次内容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第二次来到上海非常激动。”导演布拉尔说,“在这个人人都习惯盯着手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戏剧舞台打开人们看世界的另一个维度。哈姆雷特的故事人尽皆知,观众不一定要再从中学到什么,重要的是,收获一种全新的、有别于以往任何时刻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戏剧的意义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