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品亮相西岸艺博会,《黄金岁月》系列致敬上海与时代
“上海,不仅为我的艺术创作开启了新篇章,更让我体会到,自己的创作变化与这座城市的脉动起伏密切相连,由此为此次个展取名《黄金岁月》。”艺术家张佩瑶说。
日前,张佩瑶个展《张佩瑶:黄金岁月》在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B馆B325亮相。这也是张佩瑶第二次参展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本次展览携手正艺美学空间ARTRUE联合呈现,推出张佩瑶最新创作于2024年的10余幅绘画作品:包括《黄金岁月》《奔放的喜悦》《仲夏夜之梦》《喜悦》《无题系列》。
《黄金岁月》开启创作转折点
《黄金岁月》意指美好的时光,是记忆中璀璨绚丽、多彩多姿的人、事、物。张佩瑶用金色绘出纤纤风骨,竹林构图在远处一目了然,用色与点墨则打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传统。
2024年从《黄金岁月》系列开始,张佩瑶的作画方式起了变化。《黄金岁月》以夺目的“流光黄”呈现竹林,作品带有朦胧的水汽,似真似幻,却依然生机勃勃。张佩瑶希望,观众们在品味中获得惊喜和松弛感。
近观这件作品,可以看到传统工笔竹叶与自由泼洒的油彩之间的奇妙交融,隐匿其中的禽鸟赋予了画作生动自由的气息。奔放的写意与细腻的工笔技法在同一画面中交替出现,使得作品的细节并非一眼可见。这些画作模糊了抽象与工笔之间的界限。鸟儿的鸣唱姿态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呈现出动静皆宜的和谐,这是张佩瑶长期在多元文化浸润中形成的独特风格。
张佩瑶曾旅居台北、香港、纽约和巴黎等城市,作品呈现多元的艺术面貌。游历世界后,她选择长居上海。她对上海情有独钟,坦言“回顾生命和创作旅途,上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她与这座城市的风景滋生出某种奇妙的关联,新的灵感也产生于这里。她笃信,上海的繁华灿烂与她的创作连接共生,随着波涛起落,创作像在向某位默契伙伴倾诉这段岁月,有在这座城市中所遇到的人生转机、困厄、攀升、成功和日常的美好。
张佩瑶善于从东西方绘画史中汲取灵感,捕捉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气韵。对于张佩瑶而言,绘画是她用画面转移语言的工具,直观呈现对世界的触摸与感知,也是她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喜悦》找寻生活与创作的“链接点”
自《黄金岁月》系列起,张佩瑶的作品展现出她在放松后心境的轻松喜悦,既有奔放的热情,也有收敛的恬静。她希望通过《喜悦》系列,表达鸟儿在竹林间所感受到的愉悦与快乐。画面仿佛是一场丛林派对,各种粉红、红色、蓝色和紫色果实错落有致,种类繁多的鸟儿们欢快地穿梭其中,姿态各异,或在枝头驻足,或在空中飞翔。
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可爱的小鸟在画中?艺术之美的小彩蛋被蕴藏在画面的角角落落。
音乐家、诗人里克鲁宾(Rick Rubin)曾写道:“我们通常会将艺术家的作品,视为他们的产出。但艺术家真正的作品,是一种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方式。”张佩瑶的创作过程也切实践行了这句话。粉红的底色与竹林运用了过往的技法,等待每一层干燥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涂绘,如此循环往复,创造出层次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我把我的时间也放进去了。我把我数个礼拜沉淀的心情与所见所闻,都捕捉在画作当中了。非常真实的画面,也非常真实地捕捉我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
《奔放的喜悦》中,层层堆叠的颜料仿佛是生活中琐碎日常的缩影,重复的单调的线条和笔触共同构建了整体的生活图景。张佩瑶说:“我一直破坏之后再创作,然后再次破坏后接着创作,我看到了国画山水一样的竹林,用工笔画的方式‘放’进去,然后再全部重新使用泼彩破坏一遍又一遍。”通过这种层层重复的动作,她将内心的山水铺陈开。
《仲夏夜之梦》是绿意与梦境的交织
《仲夏夜之梦》系列是她创作《黄金岁月》的延续。该系列的灵感源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在《仲夏夜之梦》的左下角,隐约可见几只被葡萄所吸引的小鸟,它们正忙于在丰收的果树间觅食,多层次绿色展现如碧玉般深邃的生机,唤起了观者对夏夜美好的想象。
继《黄金岁月》和《仲夏夜之梦》之后,《仲夏夜之歌》是张佩瑶又一充满爱意的作品系列。因女儿对蓝色的钟爱,她在创作中融入了多种蓝色调,从深邃的靛蓝到淡雅的天蓝,再到和谐的湛蓝,交织在夜光洒落的竹林中。
在家庭、事业与艺术创作的平衡中,张佩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状态——“着眼当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呈现最好的水平。正如她所描述的那样:“我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安静内敛。我享受与家人朋友的欢聚时光,也珍视独自创作的宁静。”深邃的蓝色背景中,鸟儿在林间欢唱,安定而又富有情感的表达看似矛盾,却在她的作品中达成了某种和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