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朝鲜政府因农民起义向清政府求助,而向朝鲜进军正好中了日军想要挑起战争的诡计,那么说李鸿章一开始闭而不战,提倡“以夷制夷”是对的吗?让我们一一道来。
甲午战争地图
一、战争的爆发
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以朝鲜问题为前奏,是日本侵占朝鲜后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即通过《江华条约》《仁川条约》和《汉城条约》,获得在朝鲜派驻公使、租地通商、免税贸易、领事裁判权、驻扎军队等特权,侵略势力向朝鲜全面渗透。与此同时,俄国也积极东进,滋扰中国东北地区,并意图控制朝鲜。英国为保持其远东的霸权地位,极力阻止俄国南下,双方形成对峙。为增强争霸势力,英、俄两国均对日本采取拉拢政策,借以钳制对方。美国无意卷入英、俄间的斗争旋涡,表面上坚持中立态度,实际支持和扶植日本,以扩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殖民势力。法、德两国则隔岸观火,企图利用日本的侵略行为,扩大在华权益。这便为日本的扩张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野心勃勃的日本士兵
在西方列强的支持和默许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1876年,日本打开朝鲜门户后,便加紧扩军备战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法战争后,在对华策略上,日本政府分成了两大派:其中一派主张应该立刻趁机占领朝鲜,并与中国开战;而另一派则主张继续积蓄自己的力量,切实的进行财政、铁路、海军等内部的基础建设完成后,再视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定。1885年6月,日本政府采纳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在继续向朝鲜渗透的同时,实行一个以十年为期限的扩军计划,为发动侵华战争做准备。
1885年,山东威海卫,在战舰上合影的北洋水兵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了一份名为“征讨清国策”的作战计划,准备进攻北京和长江流域的战略要地并占领住主导地位,然后继续吃掉辽东半岛、舟山群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长江两岸地区,并将其他的地方单位分割成若干个小国家,使他们都要接受日本监督与保护。90年代初期,日本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建成一支拥有六万名常备军和二十三万名预备军的陆军,以及排水量达七万二千余吨的海军舰队。此外,日本参谋部还派遣大批特务间谋潜入中国,窃取军政情报,秘密绘制朝鲜、东三省及渤海沿海的地图。1893年5月,日本制定《海军军令部条例》,并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为具体筹划和指挥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好了准备。
1894-1895年,营口,中国守军
1894年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抗争。农民军提出“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等口号,抗争席卷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朝鲜政权岌岌可危。朝鲜国王一面调兵镇压,一面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出兵朝鲜、挑起战端的有利时机,表面上极力丛思清政府派兵镇压,并保证“必无他意”5,为其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暗中又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为进军朝鲜做好充分准备。
清政府轻信了日本的虚假保证,在接到朝鲜政府的正式请求后,于6月4日决定出兵朝鲜,并于7日以行文通知日本政府。9日至12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淮军一千五百人开赴朝鲜,驻守在汉城以南七十多公里的牙山地区。同时,日本也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派兵四百人进驻汉城,扼险守要、构筑工事。此后,日本又向朝鲜陆续增兵一万余人,占据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十余艘战舰停泊于釜山、仁川,对驻扎牙山的清军呈包围之势。
面对在朝日军的兵力优势,加之朝鲜内乱渐趋平稳,清政府派官员与日本驻京公使和驻朝领事反复交涉,建议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以避免军事冲突。但日本蓄意扩大事态,拒不撤兵,并提出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拒绝了日本的提案,认为朝鲜是自主之国,整顿内政应由其自办,中国不便干预,日本更无干涉之权。日本无视清政府的建议,在中日关系不能协调之时,“索性促其彻底决裂”。
战争一触即发,形势十分危急。中国国内舆论纷纷要求增兵朝鲜,解救牙山被围清军,阻止日军的武装侵略。李鸿章自知实力不足,未敢将北洋海陆军轻于一试,在军事上极力避战自保,在外交上推行“以夷制夷”的方针,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与干涉。但英、俄等国各有所图,外交谈判归于失败。7月中旬,在外交努力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李鸿章迫于舆论压力,派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升阿率部从陆路进军平壤,另雇高升号等英国商船运兵渡海,增援驻朝清军。日本政府通过在华间谍获悉这一情报后,调派联合舰队驶往朝鲜海域,控制西海岸,准备截击。同时,训令驻朝公使大鸟主介,不惜以任何手段,“促使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7月23日,日军闯入朝鲜王宫,劫持国王,成立以大院君李罡应为首的傀儡政权。次日,又迫使朝鲜向中国宣战,并授权日本驱逐驻朝清军。日本执意挑起战端,中日战争已不可避免。
1895年驻扎在牛庄的清朝军队
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护航舰和运兵船。操江号被劫,广乙号中炮焚毁,济远号退走。日舰发炮强行拦截高升号,船上官兵拒绝投降,遂被击沉,阵亡千余人。同日,日本陆军四千余人偷袭驻守牙山的清军,主将叶志超弃守而逃,聂士成率部迎战,因众寡悬殊,被迫退守公州。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标志着中日战争的正式爆发。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又称“甲午战争”。
二、战争的过程
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后,清政府召回驻日公使,并照会各国公使,斥责日本悖理违法,首先挑起战争,对日绝交。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但清政府此时并未制定出具体的作战方针,李鸿章仍是“志存和局,致诸将观望不前”。增援朝鲜的四路清军迟至8月上旬才进驻平壤。8月25日,叶志超、聂士成率部抵达平壤,与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等援军会合,官兵二万余人。叶志超任各路清军总指挥,治军松懈,并未利用险要地势认真布防。9月15日,日军兵分四路,向平壤发起猛攻。马玉昆、卫汝贵率部在东、南两面击退日军。左宝贵率军坚守北城玄武门,拼死抵抗,不幸中炮身亡,玄武门陷落。当晚,叶志超率部弃城而逃,致使军械粮草尽失,各军迅速溃散,死伤两千余人。次日,平壤失陷。21日,清军渡过鸭绿江,退守九连城、凤凰城一带。在陆陆战场上,日军取得了平壤战役的军事胜利,占领朝鲜全境,开始将战火烧至中国境内。
甲午海战
与此同时,双方也在海陆展开争夺。8月至9月初,北洋舰队先后五次巡查大同、汉江、大鹿岛等朝鲜洋面。为向朝鲜平安输送陆军,日舰不时滋扰威海卫、大连,以图牵制。北洋海军受命退守旅顺、大连、威海卫各口,“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浪战”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拱手让出,陷于战守乏策的被动地位。
9月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带十余艘北洋舰船,护送五艘运兵商轮至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沟县境)。次日九时,北洋舰队完成护航任务,在大东沟外进行常规的战斗操演。十时三十分左右,定远号首先发现日舰自西南方向驶来,各舰随即拉响战斗警报。在大东沟以南黄海海面,日舰呈一列纵队,向北洋舰队逼近。北洋海军排成人字雁行阵迎敌,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超勇、扬威等舰分列两翼。十二时五十分,定远号在距日舰五千三百米处,向日舰吉野号抢先开炮。各舰相继发炮攻击,黄海海面硝烟弥漫。
甲午战争日军在攻击清军
开战之初,北洋海军队形散乱,日舰凭借速度快、炮位多的优势,避开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绕攻右翼超勇、扬威两艘弱舰,并将致远、经远、济远三艘巡洋舰挡出阵外。北洋舰队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激战中,丁汝昌从定远号飞桥上摔下受伤,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重创赤城、西京丸等日舰。下午一时,扬威、超勇在日舰的炮轰下,中弹累累,相继沉没。致远号遭受重创,弹药将尽。为掩护旗舰定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左倾沉没,船上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壮烈殉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无心应战,率舰撤退。经远号遭到日舰围攻,管带林永升奋勇督战,后中弹沉没,全舰二百余名官兵阵亡。战至后期,北洋仅剩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协同作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下午五时三十分,日舰首先退出战场,“定远”等舰奋力追击,但因速力不济而无法组织新一轮反攻。历时五个半小时的黄海大战至此结束,北洋海军收队返回旅顺。
经此一役,北洋海军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其余舰船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官兵死伤千余人;日本海军则有五艘舰船遭受重创,官兵死伤五百余人。在这场海军主力战中,北洋海军付出了高昂代价,整体实力遭到沉重打击,“丧失过当,不复能军,辽海海权,尽界诸敌”。为保存实力,李鸿章令北洋舰队开进威海卫军港,避免出海作战。自此,日军完全控制制海权,自由出入朝鲜半岛,并向中国辽东地区渗透。
甲午战争中,日本第2步兵联队就是这样爬上金州城的
10月24日,日军兵分两路,大举进犯辽东半岛。一路由朝鲜新义州出发,渡过鸭绿江,进攻九连城。沿江布防的四万多名清军,除聂士成部在虎山稍作抵抗外,其余不战而逃。26日,日军占领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市)。随后又乘势攻陷凤凰城、长甸、宽甸、海城等地,清军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面瓦解。与此同时,另一路日军在辽东半岛东岸的花园口登陆,从后路包抄大连、旅顺。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7日,占领大连湾。18日,日军向北洋海军军港旅顺发起进攻。龚照玙等指挥官纷纷潜逃内渡,驻守清军溃散,仅徐邦道率部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后援不继,战败退走。22日,日军进占旅顺,在当地进行血腥屠杀。旅顺失陷,京师震动。国内舆论纷纷指摘李鸿章及淮军的昏聩无能,要求起用湘军。清政府被迫将李鸿章革职留任,并于12月28日任命湘军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吴大激、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军务,督率湘军驻防山海关内外,抵挡日军。1895年1月,湘军开始出关作战,山海关内外兵力已达六万余人,分别驻守大高岭、田庄台等地。湘、淮军混杂相处,互不统属,多次反攻海城均告失败,辽东战局至此仍未出现较大变化。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军队
1895年年初,日军开始向威海卫发起进攻,意图消灭困守在港内的北洋海军。1月中旬,日军二万余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30日,日本海军进攻南、北帮炮台,严密封锁海面。
2月初,日军先后攻占南、北帮炮台和威海卫城,港内陆地全部沦陷。在日军的水陆夹击之下,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广大官兵以刘公岛为依托,奋勇抗击,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双方战斗持续十余天,北洋海军定远、来远、威远等舰先后沉没,鱼雷艇突围全部被俘,丁汝昌、戴宗骞、刘步蟾等将领自杀殉国,处境愈趋危殆。12日,部分洋员和投降将领假托丁汝昌之名,起草降书,对日投降。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掠走港内十一艘舰艇和各种军需物品,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朝鲜士兵和大清士兵俘虏
为迫使清政府完全屈服,日军又在辽东一带扩大战争。2月底至3月初,日军集结兵力,分三路出击,先后攻占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辽东半岛失陷,清政府甚为恐慌,求和呼声日益高涨。此时,日本在兵力、财力方面也已深感不足,遂停止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转而与清政府进行外交谈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