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史嘉鑫
小李
节假日期间,手机软件里各种聚会邀约的通知不停弹出。看到这些消息,我却开心不起来。有些聚会我实在没兴趣参加,甚至有些排斥,却不得不应承下来……对于我这个“i人”(网络用语,指内向的人)来说,拒绝他人真是太难了!
小李今天早晨给我发来信息,向我吐槽“拒绝难”这件事。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各种邀请。有些邀请我们可以欣然前往,而有些邀请我们却恕难从命。如何拒绝,确实是一门学问。
自己也会有压力
我们都知道被人拒绝的滋味不好受,然而,拒绝别人也未必会令自己开心。
香港大学的相关研究发现,当人们拒绝他人请求的时候,会与被拒绝者一样出现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并不会因为你是“i人”或者“e人”(网络用语,指外向的人)而有差异。
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如果我现在拒绝了你,那么日后你可能也会拒绝我。因此,对在未来某一刻可能被拒绝的担忧,导致了我们当下不舒服的情绪体验。
苛责自己没必要
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这种不良体验——这是一种正常且自然的情绪反应,并不是做错了什么,不必为这种情绪苛责自己。
正如上面所说,拒绝他人的不适感大多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臆想,而非真实情况。既然不是真实发生的,我们就得让“消极想象”适可而止。
要知道,亲朋好友很少会对某次“被拒绝”而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反之,如果我们真的遇到了因为一次拒绝就彻底走散的亲密关系,那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这段关系的必要性了。
尝试学习幸福术
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在他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中,详细阐述了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幸福术。其中有一个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拒绝的困境。这种方法叫做“课题分离”。
阿德勒指出,要想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包括“拒绝他人”的问题,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拿“拒绝”来说,当我面对张三提出的请求时,我的课题就是“是否要拒绝他”。而一旦我决定拒绝,张三就要应对被拒绝的后果,这是他的课题。
进行“课题分离”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不必为人际关系中的所有问题负责——谁的课题谁负责,我只需要负责自己的课题。
想要做好“课题分离”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培养“被讨厌的勇气”。事事迎合他人会让我们失去自我,甚至将别人的问题转移为我们的问题。所以,不要担心拒绝会招致他人讨厌,给自己一点儿勇气,告诉自己,那是对方需要处理的课题。
诚实地面对自己
面对他人的请求,究竟哪些我们可以拒绝,哪些我们不能拒绝呢?
显然,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提出的不同请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有一条原则可以尝试应用:无论是同意还是拒绝,我们都应该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我们诚实地面对内心的价值观并据此做出决策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坦然,且更有勇气接受任何可能的后果。
如果选择拒绝,就拿出一点儿“被讨厌的勇气”,不必为拒绝产生羞耻感,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同理,如果选择同意,就让自己坦然接受,因为这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我们要勇于承担同意可能产生的代价。
听从内心的声音作出决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底气面对可能的结果,同时减少遗憾、后悔等负面情绪体验。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史嘉鑫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秦明睿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SOE6020】获取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