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 姜夔在《 续书谱·用笔 》中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为“如锥画沙”,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

如锥画沙” 是书法的一个术语,字面意思是像用锥子在沙上画。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体现藏锋效果,锥子在沙上划后,痕迹起止无明显外露,类似书法书写时的藏锋,起笔收笔将笔锋藏于笔画内,让笔画起收处含蓄圆润,使字的线条更浑厚内敛;二是体现中锋用笔,锥子划沙后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在书法里,中锋用笔即笔锋在书写中始终处于笔画中心位置,写出的线条饱满、圆润、有立体感和力度感,线条匀整、劲健且有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锥画沙” 最早出自唐代褚遂良的《论书》,宋代黄庭坚也提到 “如锥画沙…… 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对后世书法学习和创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是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技法标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仅仅42字的《孔侍中帖》,领略这份神来之笔。

孔侍中帖》作为王羲之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大致集中在王羲之三十多岁至四十岁左右的时间段。无论是公元 334 年之说,还是永和九年至升平二年之间的推测,都为这一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帖中写到【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大概意思是: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之前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当时并不知道领军得了病,这才迟了问候。挂念悬思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再发此信以获取你的近况。羲之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作品现藏于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是唐代内府摹本,纵26.9厘米,共6行42字,采用行书书写。

从结体特点来看,《孔侍中帖》完美诠释了王体行书 “欹侧” 的典型特色。以其中的 “九” 字为例,下端左低右高,带着微妙的斜势,仿佛一只欲飞之鸟,展现出欹侧欲动的神态。

再看 “孔” 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似乎也向右倒,但下部拐弯平而有力,呈现出 “似欹反正” 的奇妙效果。这种看似不平衡却又达到一种内在平衡的结体,使得字体大小、疏密错落有致,营造出活泼而富有变化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尺牍作品向来擅长分黑布白,《孔侍中帖》亦不例外。此帖虚实相混,疏密匀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没有大块密集的黑点画,也没有大块虚起的空白处,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

字幅中央纸缝处钤有 “延历敕定” 朱文印记三方,而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不过 “孔侍” 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节奏中有力的顿挫,让平稳中蕴含生动之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孔侍中帖》中,我们还能看到王羲之对文字真态的回归。文字来源于自然,王羲之楷书行草书改前人宽扁为方正,改前人横势为纵势。

《孔侍中帖》字形方正,而内蕴鸢飞鱼跃之势,其篇章浑然一体,如一则钟鼎铭文。这种对自然之态的追求,使得作品更具韵味。与那些因碑版刀刻斧凿而大失真趣,或写经为便利而万字一同、生机遂弱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侍中帖》中的人物考证也为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 “孔侍中” 有考证为孔愉的从子孔坦,“领军” 考证为王羲之的从弟王洽。 这些人物的背后是东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我们能从这简短的尺牍中窥探到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