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印度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全国团结日:了解与中国开战的原因、后果和失败的原因》的文章。在该文章中,印度对1962年和中国在边境地区的战争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印军“32天阵亡1383人,有四大内部原因。”

一、印度反思1962年的开战原因,栽赃中国

直到今天,1962年解放军和印度武装部队在边境分界线上的那场交火仍使印度心有余悸。后续印军对中国边境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也都是建立在了解1962年解放军战斗力基础上的,以至于后来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表现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

1962年的失败在印度人看来是巨大的耻辱,所以在之后的这几十年间不断向西方国家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对那场失败的战争进行反思。

在《全国团结日:了解与中国开战的原因、后果和失败的原因》文章中,印度媒体对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进行了反思,并说明了一些内容。

首先,印度媒体对当年中印交火的原因进行了交代,他们是这样表述的:随着印度独立,与中国发生了边界争端。1954年,印度和中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Panchsheel协定》),在该协定中,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那时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1958年,当中国在地图上显示阿鲁纳恰尔邦和拉达克的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时,这种关系破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印度人认为,激发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进行激烈交火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1958年,当中国开始“进攻”西藏时,达赖喇嘛和他的追随者一起来到印度。中国认为印度为达赖喇嘛提供庇护,这是严重的挑衅。

1960年,中国曾向印度提议,如果印度放弃对阿克赛钦的主权要求,那么中国也将放弃对阿鲁纳恰尔邦的主权要求,但印度拒绝了这一提议。这样,两国之间的争端加剧,中国于1962年10月20日发动了战争。

在这里需要进行一下澄清,当年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发生交火的原因,并不是像印度所说的那样,以上内容只是印度给自己找补了一个“合理缘由”,很多内容甚至都是无中生有。中国并没有将原本属于印度的领土占为己有,反而是印度将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命名为阿鲁纳恰尔邦,还在中国境内设立武装据点,戕害中国边境军民。

1962年11月20日,也不是解放军主动向印军发动进攻的,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一直都没有在中印地区挑起战争。反倒是印度自1950年开始不断在中国边境进行骚扰,在1959年还向中印边境地区派驻大量印军部队,尤其是到了1962年4月时,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中国境内建立了几十个武装据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外交手段对印度进行警告,但尼赫鲁始终不以为意,让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的更加肆意妄为。

二、印度反思战斗失利,相对客观

在这篇关于对1962年战争反思的文章中,印度方面总结了1962年军队溃败的几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在战争中不使用空军是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国防顾问认为,当时印度的空军比中国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结果可能会改变。当时印军是从平原地区到高海拔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作战的,士兵、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等运输任务,如果通过步行或陆路运输的话,不仅花费时间长,而且还会对印军造成一定的损失,尽管当时印军的战机数量有限,他们也只能通过空运抵达前线。

但因为飞机数量有限,他们只能把部队运往前线,坦克、补给的运送就显得困难了许多。同时,印度没有大规模使用空中部队还有一个顾忌,当时解放军部队拥有的飞机数量远超过印度,在西藏地区也有专用机场,空中力量远超印度,尼赫鲁担心大规模使用空军会迫使中国空军参战,到时,他们唯一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在战斗中,尼赫鲁还专门向美国政府发过密信,请求美国空军部队的支援,但肯尼迪并未向印度派出空军部队。

第二,时任尼赫鲁政府普遍认为中国不会攻击印度。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原因。尼赫鲁认为中国军队不会向印军发起反击,所以大胆制定了“里窝那计划”,企图通过武力手段获取更多中国的领土。

自1950年开始,印军就在中国边境附近频繁骚扰,中国都很少派武装部队进行干预,所以印度政府认为中国永远不会攻击印度,他们也没有进行防御准备。这也是当时解放军能够在短时间内攻破印军防线,并使他们崩溃的原因之一。开战后,解放军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在中印边境的东段、西段地区将印军击退。

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前线作战部队停止追击。在尼赫鲁拒绝和谈后,解放军战斗至1962年10月28日,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清除了37个印军设立在中国境内的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当时印度军队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一场大规模消耗战。在1962年10月20日中印双方部队交火前,尼赫鲁曾进行过长时间的战斗动员,为了装备部队还下达命令,动用全国的资源,军工厂一天24小时连轴转,才勉强将部队进行装备。

同时,印度武装部队人数和中国相比起来也很少,部队也是勉强召集男女老少、退役士兵才勉强拼凑起来的。再有就是后勤补给的不足。当时印军是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进行作战的,气温低,战士们的冬装需要耗费大量的棉花、棉布,还需要能够提供满足人体需要的高热量食物,这些都对印度国内的经济产业提出很大的挑战,但尼赫鲁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军工厂进行装备制造,已经没有多余的资源了。

第四,印度情报机构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也是印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1962年10月20日中印武装部队交火之前,中国中央军委早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一定数量的武装部队,到1962年10月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和印军数量相当的武装部队。但印度情报部门汇报给尼赫鲁的却是“中国部队在边境地区,只安排了少量的边防部队负责巡逻等事宜”,因此印军才没有进行更多的防御准备。

三、印度的反思遗漏了一个重要因素——尼赫鲁整体政府的误判

尽管印度方面提出的以上四点原因相对比较客观,但印度人对于他们失败原因的反思,遗漏一个重要因素——尼赫鲁整体政府的误判。

尼赫鲁政府的误判需要对印度在1962年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作战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印度内部很清楚,只是不承认罢了)。第一个误判,就是尼赫鲁政府集体认为中国政府软弱,不会向印军的行动发起反击。但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中国政府才在1962年做出了向印度发起自卫反击作战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误判就是拒绝中国政府在1962年10月底提出的和谈建议。在第一阶段的作战失败后,尼赫鲁认为中国军队只是因为突然出击才取得了作战优势,在面对中国提出的和谈建议时,尼赫鲁没有丝毫犹豫,果断拒绝。

拒绝和谈建议的尼赫鲁为了在和中国军队的对抗中获得胜利,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又往印度东北部地区增加了近10000人的部队。也正是因为这一决定,导致了印军在后续和解放军的作战中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也让他们损失了更多的精锐部队。

经历过32天的作战后,解放军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已经将战线推进至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也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宣布解放军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全线停火、后撤,随后向印度政府交还了大批缴获的武器装备。

中国宣布停火后,已经精疲力竭的印度政府也就停止了进攻。在文章中,印度媒体还提到了1962年那场战争的结果:战斗开始时,印度在中印边境地区只有大约20000名士兵,而中国有80000名士兵。在这场战争中,印度有1383人阵亡,548—1047名士兵受伤。同时,中国军队牺牲722人,受伤1697人。除此之外,中国还占据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根据中国方面提供的数据来看,当年参加战斗的印军部队加起来有30000多人,解放军边防部队也有30000多人,在32天的战斗中,解放军共击毙、击伤印军4885人,俘虏印军3968人。解放军共牺牲722人,受伤1697人。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即便是对战争进行反思,印度政府也找了一些自身原因,但他们在数据方面仍然有很强的“虚荣心”,并不愿意大方承认印军在1962年的惨败事实。

为了纪念当年的那场战争,也为了记住教训,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于1966年和其他人组成的委员会将每年的10月20日定为全国团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