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机构基层员工直面客户群体,“如何为客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重要课题。
创新服务内训
培训项目设计方面,要重视注重经验积淀和专业引领,通过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认证内训师考核,线上学习资源推送等方式,提升基层员工专业能力水平;同时,注重实战效果,重视整合行内外教育培训资源,吸纳外部高校、行业头部培训咨询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技术,以及行业老员工的资源,解决业务营销领域的实际问题。如部分中小银行重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导师带学徒的机制,按照管理、专业、资历三大类型评选职业导师,开展成长分享会等活动,进行多元化、多维度、多层级的培训,推动基层员工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学。
培训内容方面,可面向对公基层工作人员,以乡村振兴、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绿色信贷为重点,分析业务发展现状,传导重点领域相关政策、业务、产品,助力重点领域业务的落地实施;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突出对普惠政策的宣讲介绍,分析梳理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为基层拓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特别是对业务团队、客户经理岗位,分期分批开展轮训,提升普惠金融业务营销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针对财富管理业务的基层员工,除强化与资产配置专业相关的知识储备外,还要聚焦客户关注的健康养生、珠宝品鉴、企业经管、财富传承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知识拓展,以便结合市场洞察和专业知识,提供专业服务策略。
创新服务场景
提升银行服务效能,创新服务场景,“沉下去”的服务理念是拓展业务的关键,也是提升获客率的抓手。
要强化业务的关联拓展,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员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红波,从柜面服务做起,通过多年的柜面服务积累,深入发现客户价值,深化客户关联关系构建和客户转介工作,在个人服务得到客户的普遍认可后,转变思维,以专业化服务凝聚客户,保障业务快速发展。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推动团队成员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开展系列业务联动,实现交叉销售上的突破。如因客观因素,所在支行未争取到某公司的城投债托管资格,她组织团队研究银企双赢方案,向该公司成功营销4亿元中长期定期存款;又通过优化集团服务方案,赢得多家知名企业的公司业务、外汇业务、代发工资业务。在调任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私人银行部工作后,建立私银客户、小企业客户的互荐机制,协调各条线服务资源,由客户经理、私银顾问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为私银客户提供小企业、个人融资理财业务,满足客户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定制需求;并与交通银行子公司开展优势业务合作,联动推进省分行对公托管业务的发展。
要重视数字技术的运用,扩展服务场景。光大银行聚焦残障群体,在业内率先推出手语视频服务,搭建开放共享的线上无障碍沟通平台,打破服务沟通壁垒。通过收集听障客群金融业务需求及沟通痛点,量身打造出62个手语金融服务场景,让金融服务更贴近听障人士的日常生活,以此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重庆农商行把握重庆地区方言使用率高的特征,打造方言银行,成为全国首家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项目测试的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客户、“银发”客群提供适农适老的普惠金融服务;针对老年客户群体,保留智能柜员机存折补登功能,并针对五十周岁以上的借记卡持有客户,自主创新了“借记卡对账簿”产品,以尊重老年客户使用习惯;针对新市民群体,推出“空中银行”“数字员工”“微银行”等创新服务应用场景。
要将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之中,探索延伸特色金融服务。如针对少儿、青年、中年、老年群体,契合群体特征,打造少儿财商基地、财富咖啡馆、健康养生吧等公共区域,为社区不同客群分别提供专业财富业务、休闲娱乐体验、财商教育学堂等一揽子服务,强化业务链接触达;重点聚焦老年人群体,打造人气旺的场景阵地,联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定期推出老人生日会、老花镜定制、老人体检、防诈宣教、老人学堂等活动,以活动为纽带、走心的服务推动业务的发展。
创新服务保障
要强化数智化保障。如重庆银行综合运用5G、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推出“巴狮数智展业移动银行”,基层员工通过APP、平板电脑和移动背夹的融合应用,集约网点柜面和信贷场景业务功能,可进行开户、签约、征信授权、贷款申请、理财产品签约等多个业务办理,对于零售、小微、公司条线的多岗位融合,特别是对降低偏远地区“三农”客户时间及经济成本有明显的作用,也有利于解决银行基层员工因“硬件”条件受限影响拓业的难题,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要优化考核体系。推动考核体系向到岗到人转变,考核量由固定系数“核定绩效”调整为业绩“挣绩效”,管理人员下不保底、一般人员上不封顶,激发个人积极性;或通过设置调节系数,使区域间、行际间分配水平保持相对合理。同时,依托产品计价考核体系,降低支行整体考核薪酬占比,大幅提高岗位计价薪酬占比,力求考核到人,并确保考核单位最小化,以解决分支机构整体考核和逐级分配的问题。
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除利用好数智化手段减轻员工压力、优化薪酬体系外,还应从细节关爱员工,在健康体检、饮食等后勤保障的基础上,加强心理的疏导,推进常态慰问融合发展,增强职业归属感;人事组织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调研功能,适应员工需求多样化、思想复杂化及意识自我化趋势,联合企业文化建设,充分搭建基层员工发展平台,激励员工积极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