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选,不少报章社论更以此为题发文,当大部分认为,特朗普(中国译作川普)当选会为世界带来更大不稳定性,但英文《南华早报》认为,对中国而言,改变的贸易战场更集中在科技行业;而着眼基层读者的《东方日报》认为特朗普当选对中国而言未必是坏事,因为他有可能终结俄乌局势,但对进口商品将征收“史上最高”关税的压力下,全球经济或许会迎来新一轮冲击。
01
特朗普2.0下的关税大棒
特朗普明年将再次入主白宫,而6日凌晨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会展中心发表胜选讲话,让全球都紧张了起来。根据特朗普发言,在特朗普当选总统的情形下,美国对中国、中国加工贸易伙伴国,甚至全球大幅加征关税的概率或将上升,不少人将这称之为“特朗普的2.0关税计划”。
全面关税是该计划引发全球担忧的主要原因,朗普提出对几乎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至20%的全面关税。这一措施旨在设定外国制造商进入美国市场时的“准入价格”,以新的基准水平来规范国际贸易。
全面关税政策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计划这次没有特别针对哪个国家,仔细阅读,其实不仅限于中国,还包括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或地区。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迫使贸易伙伴进行谈判,并保护美国本土产业。然而,批评者认为,这种高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全球经济不稳定,并可能对美国消费者造成负担。
而对于我国商品,更是计划加征高额关税。特朗普计划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至少60%的关税。这些关税本质上是惩罚性的,旨在进一步打击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除了“全面关税”和“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外,特朗普还可能征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关税,与其他国家在美国商品进入其市场时对其征收的“特别税”相对应。这可能包括增值税等贸易中立税种,尽管特朗普及其团队可能将其视为一种关税。
“对我来说,字典里最美的词就是‘关税’,这是我最喜欢的词,”特朗普早在10月15日的芝加哥演讲时就曾提到。“我坚信关税的重要性。”
特朗普的2.0关税计划本身是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美国经济,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不确定性。
特朗普的关税计划一直是他竞选演讲的重点,虽然他的立场有时变化,但他始终主张通过高关税来限制进口、鼓励美国本土制造。他提议对所有贸易伙伴自动征收10%到20%的关税,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关税可以高达100%、200%,甚至1,000%。
02
伤人先伤己
特朗普所遵循的经济逻辑其实很简单。
就是仗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体,通过加征高额关税的形式,然后迫使尽可能多的外国公司到美国建厂,对那些不在美国建厂的公司,就征收高额的关税,来填补收入。
换句话说,关税不是目的,特朗普吸引外国公司在美国建厂并由此带来就业岗位,才是他的目的。
然而主流的经济学界认为,特朗普所提议的关税几乎肯定会损害美国经济、危及就业并推高消费者价格。
在完成制造业回流之前,特朗普提出的关税计划将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上升。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NRF)的研究,如果关税计划实施,美国消费者在消费能力方面每年可能损失高达780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加剧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使他们的预算更加紧张,购买日常用品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让终端消费品变贵之外,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同样会让本国制造业的成本上升。
对于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制造业来说,关税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这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裁员和公司关闭。长期来看,这可能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据分析,若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美国经济可能会萎缩1.1%,并威胁到超过82.5万个就业岗位。此外,关税冲击可能导致美国GDP在某些年份下降多达1510亿美元。
而在消费端和生产端同时面临价格上升压力时,通胀也就不可避免了。关税的实施将推高商品价格,从而增加通胀压力。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指出,如果特朗普上任后实施所有计划中的关税,预计将使美国通胀率上升0.9%。这将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构成挑战,可能需要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
就在今年6月份,十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还曾联合签署了一封信,称特朗普的计划将重新引发通胀,而美国通胀率目前已经降至三年来的最低水平,接近美联储2%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的关税计划虽然旨在减少贸易逆差和促进国内生产,但其实际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有效改善贸易赤字,反而可能缩小经济产出并增加国家债务。
标普全球还表示,如果政治发展影响到美国机构的实力、危及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或者美国本已较高的赤字进一步上升,其可能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下调美国的评级(目前为AA+)。
标普全球补充称,其目前的财政预测基于假设政府赤字将维持在当前水平左右。
标普此前是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首个剥夺美国AAA主权评级的机构。2011年8月,标普正式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一级至AA+,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自1941年标普开始主权评级以来,美国首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打破了美国近百年维持最高评级的神话。
03
更为系统化的“特朗普2.0”关税政策
对于全球消费市场而言,“特朗普 2.0”的关税政策较1.0 时期可能有所升级且更为系统化。
虽然加征关税的最终执行情况有较大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特朗普如果再度入主白宫,关税政策可能进一步升级。特朗普竞选期间多次宣称将对各国普遍征收10%的关税,对特定国家征收 60%的关税,并宣称对全球其他国家及加工贸易伙伴国征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关税,执行“原产地”穿透原则。
此外,以菜特希泽为代表的特朗普政府前核心幕僚高度支持关税政策的使用,以实现其通过关税手段进行产业保护和制造业回流的目的。在莱特希泽担任特朗普任期内的贸易代表期间,他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并促成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于 2018 年签订《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
其中包含专门针对非协定成员国通过转口贸易绕过北美关税的规定,此后美国不断加大通过转口贸易规避关税的监管力度。近年来,莱特希泽强调通过加征关税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并加速其再工业化。
04
“原产地”穿透成一把利剑
“特朗普2.0”关税政策会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站在中国市场的视角,对“特朗普交易”最直观的感受,还是自 2018 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三轮加征关税,这也成为了一些国内投资者对于“特朗普交易”感到悲观的直接原因。
然而,当我们回顾了随后几年被加征关税的商品的全球市场份额变化之后,发现加征关税只对很少一部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产生了影响,大多数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要么不受加税的影响,要么反而受到了加税的刺激,份额越做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
2018-2019 年期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三次提高关税。第一次是2018 年6月,美国对中国约 500 亿美元商品加征 25%关税(分为 340 亿和 160 亿美元分别加税 ),占2017 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总额的 10%,覆盖航空航天、机器人和机械等商品。
第二次是 2018年9月,美国对中国约2000 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 10%关税,占2017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总额的 40%左右。2019年5月税率提高至25%,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 2018年8月前的3.8%上行至12%并在2019年5月进一步上行至17.3%,合计有大约 46.9%的对美出口商品被加征关税。
第三次是 2019年9月,美国对中国约 3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 10%关税,2020年2月3000 亿美元中的 1200 亿美元左右商品税率下修至 7.5%。加上前面两轮,美国合计对 66.4%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以 2017 年美国进口水平衡量),2020 年 2 月下调关税后平均税率依旧达到了 19.3%。而美国从其他地区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仅从 2.2%提高至 3%。(注:3000 亿分为两批名单,实际上仅对1200亿清单A进行加税)。
从结果看,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整体进口依赖度受加税影响明显回落。
2024年5月中国(包括中国香港)占美国进口商品的份额为12.7%,比2016-2017年均值低了9个百分点。减少的对美出口份额主要流向了东盟、墨西哥、中国台湾、韩国等地区,相关地区的对美出口份额分别提高4.9、2.4、1.3、1.2 个百分点。
在被征税商品中,有 81.4%的出口商品对美出口份额下降,18.6%的商品对美出口份额上升或企稳。
但是如果站在全球视角下看,中国商品的出口份额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历练下反而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
2017 年贸易摩擦前,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和全球出口份额的 21.6%和 12.8%。受贸易摩擦影响,2019 年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下滑至 18%,但占全球出口份额小幅上行至 13.1%。疫情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生产优势,到2023 年末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达到了14.2%。
而我国出口这样的表现,自然也让老美不甘,而此次“特朗普2.0”关税政策中,“原产地”穿透多少有些“量身定制”的味道了。
产地穿透,通常指的是对商品原产地的深入追溯和确认过程。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之间的贸易政策、关税待遇以及原产地规则的不同,对商品的原产地进行准确追溯和确认显得尤为重要。原产地穿透旨在确保商品的原产地信息真实、准确,以便各国海关和贸易管理部门能够正确实施贸易政策、关税待遇以及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制造地,原产地还包括产品的设计地、组装地、品牌拥有地和关键部件来源地等。这种多维度的原产地概念使得消费者在面对混合产品时,理解产品原产地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国家对特定商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即允许在一定数量内以较低税率进口商品,超过配额部分则征收较高税率。原产地穿透有助于确保关税配额的准确分配和管理。而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中,确定商品的原产地是判断是否存在倾销或补贴行为的重要依据。
但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商品的生产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确定商品的原产地变得复杂而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海关和贸易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和完善原产地规则和标准。
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使得确定商品的原产地更加困难,而当老美将“原产地”穿透和加税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事情就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了。
05
或再次发生贸易商“抢出口”效应
考虑到特朗普当选后,美共和党全力高度集中的现状,全面关税或许已不可避免,而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贸易商“抢出口”效应大概率再次发生。
历史经验显示,通常在关税时间线明确至关税方案落地之间约1个季度的窗口期呈现较为明显的“抢出口效应”。上述情景下、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推高出口增速强于季节性水平。
同时,从国际对比来看,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并未有明显高于周边亚洲国家、或体现出今年并未出现大规模抢出口效应——今年 5-7月中国与韩国出口金额环比变化幅度较为接近,而弱于越南;仅有部分明确品类、由于已明确出台加总关税的时间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抢出口”现象,比如对巴西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在 1-5月增速大幅上行、今年上半年对美国的光伏/储能电池的出口增速明显强于欧盟。
复盘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下,彼时贸易商可能对加关税等政策仍有疑虑,并未充分对此进行预期及规划,叠加前两轮的加关税政策从宣布到实施的窗口期较为短暂,“抢出口”现象并不明显,但 2019 年关税政策落地前 2-3个月内清单产品出口呈现1-2成的同比回升。
分品类而言,2018-19年,汽车、飞机、光学仪器等单位体积高附加值产品在较短的“抢出口”窗口期内出口同比增速较非清单商品提升 10-20 个百分点,而纺服、家具、机械器具等或由于加征关税较晚、时间维度较长,叠加库销比位于 1995年以来65-85%的较高分位值,抢出口期间增速上行幅度约5-10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抢出口”的主动性在进口贸易商,所以只有当贸易商对未来需求预期乐观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未来可能的关税加征压力,才有动力提前下单补库存。2017 年-2018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景气度持续上行,销售好转,企业主动补库存带动进口需求回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关税预期推动贸易商加快从中国进口商品。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美国进口增速7.7%,自中国进口增速 9.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表示(ITC)贸易战后的关税负担几乎全部是由美国进口商承担。
06
加税并非无解
相较于被动等待增加关税抬高老美物价、推动美通胀,进而让其内部反对加税,主动应对也成为不少国家的可选项。
从宏观角度来说,一国加征关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本币贬值,导致被征收关税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对企业盈利影响的实际效果等同于对方国家汇率被迫升值。因此,被加征关税的国家往往以汇率贬值对冲关税对汇率实际意义上的“升值”压力,降低出口企业税收损失和全球通胀压力。
回顾美国在 1930年代推行的贸易保护政策,《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一度推动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 40%左右推升至 60%左右(图表 12),引发全球贸易活动急剧恶化,各国进行大规模的货币贬值予以应对。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当本币汇率贬值时,商品的相对价格有所降低,有望通过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加出口。但近年来部分研究文献显示贬值对提振出口短期效果或不宜高估。
本币贬值的同时,从原理上看,出口自限性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控制出口配额等方式,部分推升国际市场价格、稳定国内市场价格,从而能够将一部分价格上涨和收入留在国内、而非全部由加征关税国享有,降低本国净损失。
此外,调整出口退税税率也可视作出口自限性的政策,当出口退税金额小于该产品实际所含间接税金额,即呈现对出口的抑制。
07
值得提防的半导体行业
老美“关税”的大棒一旦落下,对全球各国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尤其是“特朗普计划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至少60%的关税”,更让我出口行业直面压力,而从前几天的台积电7nm事件也可以看出,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绝对会成为本轮“关税”风暴的中心风眼之一。
中国半导体出口情况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前七个月,中国芯片出口总额达到6409.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第二大出口项目,仅次于船舶。此外,2024年1-7月,中国集成电路芯片出口额同比增长26.77%,达到985.6亿元人民币。
具体到芯片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芯片出口额达到355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5%。出口数量方面,从2018年前四个月的396.5亿颗增长到2024年前四个月的886.8亿颗,涨幅显著。
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达7360.4亿元,同比增长24.8%,出口数量为1932.5亿个,同比增长10.5%。集成电路已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的重要品类,出口规模超过汽车。
从出口地区来看,中国半导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中国台湾、韩国、越南与马来西亚是中国大陆前四大芯片出口地,出口金额比重合计共占70%。然而,中国出口至这四个地区以外的比重逐年增加,显示出供应链已有转移迹象。
在出口品类方面,中国存储器企业因价格优势,获得了与韩系、美系企业竞争的条件。2023年中国存储器出口金额占集成电路总出口金额近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美为何要“原产地”穿透了,毕竟中国台湾、韩国、越南与马来西亚等国拿到我国的芯片后,难道真的全部自用?而这背后还有哪些供应链相关的故事,我们将持续关注。
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
邮发代号:77-19
单价:8元,年价:400元
编辑|张毅
审核|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