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图|AI生成

2004年,华夏基金发布了我国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ETF这种创新产品开始在国内生根发芽。如今ETF已经到了20岁,弱冠之年,迎来了属于它的爆发。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ETF规模合计约3.4万亿元,增幅超过40%,在被动基金中占比达到70%。ETF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把握市场机会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下基金公司重点布局的领域。你问公募从业人员最近在忙什么,回答十有八九会是“ETF”或者“指数基金”。

ETF 20年征程终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离不开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在制度创新上的勇气,离不开券商对于客户培育和流动性支持方面的付出,离不开指数编制机构的开发,也离不开以华夏基金为代表的公募行业对于ETF的前瞻性、持续性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权益ETF管理规模超过6700亿元,年均规模连续19年稳居行业第一。此外在ETF产品数量上,华夏基金也长期是业内第一,给到投资者丰富的选择。在ETF的推广上,华夏基金可谓不遗余力。

11月7日,华夏基金在京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发布了《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并重磅推出指数投资服务平台“红色火箭”。报告并非宣传华夏基金的产品,而是通过大量调研形成了很有分析价值的行业数据,提供给ETF生态里的所有参与者;“红色火箭”也并非卖华夏ETF基金的平台,而是帮助用户更便捷研究指数的工具。这一切体现了华夏基金作为ETF头部厂商的担当,也让投资者更容易实现“ETF投资自由”。

正如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所言,“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用尽全力让客户的投资毫不费力”。

3万亿ETF市场的高光与挑战

20年,从0到3.4万亿,ETF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如今宽基ETF、行业ETF、风格指数ETF、商品ETF、跨境ETF等产品可谓琳琅满目,充分满足投资者把握各类投资机会的需求。

与费用低廉、交易便捷等显而易见的优点相比,ETF更大的价值在于将普通投资者从大而难的选股难题中解放出来,让投资者通过把握板块、大盘的投资机会来获利,降低了研究成本、精神内耗,增加了投资结果的稳定性,让投资的性价比更加凸显出来。

于是ETF迎来了如今的“余额宝时刻”,当年的余额宝在2013年左右开始爆发,成了国民级理财产品。如今ETF也像2013年的余额宝,蓄势待发,虽然现在规模已经很大,但未来会更加璀璨。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沪深两市ETF投资者已达992万户,但如果将这个数据与7.2亿基民数量、2.2亿股民数量来对比,预计未来ETF用户规模的增长空间还很大。华夏基金发布的《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显示,投资经验越丰富、年收入越高的投资者,对于ETF更加认可。调研表明,41-50岁的投资者对指数基金表现出更强的投资意愿。此外,不同家庭年收入的投资者普遍倾向投资指数基金。家庭年收入规模越高,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投资依赖性越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拥有3年及以上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指数基金,人群占比高于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投资者倾向将半数以上资产投资于指数基金。

这样的数据表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以及年收入较高的投资者会进入到ETF市场,让这个市场更加成熟、活跃。

毫无疑问,ETF的未来会更加璀璨,在投资市场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不过这20年的发展历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早期,投资者对于ETF这种产品不了解,“产品名称又带数字又带字母,念读起来怎么这么拌嘴啊?”,这是华夏基金在早期推广ETF时经常遇到的吐糟。比名字难读更加棘手的,是产品的研发、制度的跟上、流动性的提供、投资者的认知等更需要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正如李一梅所说,过去二十年ETF并非是一路坦途,而是监管、交易所、各方从业者、媒体以及同业伙伴们勠力同心、厚积薄发的结果。作为创新产品,ETF能够突破开发、创设、落地的重重关卡,离不开监管和交易所极具魄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使ETF得以茁壮成长。此外,ETF生态圈各位伙伴齐心协力为其 “添翼”,使ETF发展得以被按下加速键,迎来黄金时代。

如今,当初困扰ETF发展的问题大多已经不是问题,制度上,“新国九条”指出,要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生态上,早已经是百花齐放;投资者的认知上,华夏基金上述调研报告显示,只有3%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指数基金。

不过ETF在高速发展中,也在面临新问题。ETF越来越多,投资者面临新的选择困难。不同指数各代表什么,针对相同行业的不同指数有怎样的差异,面对行情该选怎样的指数,投资者也在面临选择障碍。华夏基金上述调研报告显示,投资者对指数基金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何时购买(40.4%)以及购买哪种基金(36.5%)。

新时代,新问题,需要华夏基金等ETF参与者去解决。

拓产品,做策略,华夏基金的“开路搭桥”之旅

在国内ETF发展过程中,华夏基金一直扮演着积极推动者的角色。华夏基金是最早探索ETF产品的公募机构之一,2002年6月上交所推出上证180指数并宣布研发ETF产品时,华夏基金就在战略上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副总经理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启动研发工作,几乎所有产品研发人员都参与到ETF开发工作中,2004年发布了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

首个产品是破冰之旅,必然充满各种挑战,涉及到交易所、中国结算、券商、托管人、管理人等多方的业务规则,以及技术、系统的创新和改造。华夏基金一边向境外机构学习,一边加紧研发、探索,之后在全国多地进行多场路演,可谓举公司之力投入巨大资源,最终上证50ETF卖了54亿元,给行业开了个好头。

之后的ETF并非进入坦途,而是需要不断地丰富产品、研究策略以及强化投教,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早期的ETF增长并不像现在这么强劲。数据显示,实现ETF规模第一个万亿元突破,用了16年;第2个万亿元,用了3年,第3个万亿元,用了10个月。后面的强劲增长是前面不断耕耘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段时间里,华夏基金持续推进产品创新,相继推出了境内首只中小盘股ETF、首只跨境ETF、首批境内行业系列ETF、首只沪深港ETF等产品,引领了行业发展。截至目前,华夏基金有91只ETF产品,丰富程度居行业首位,涵盖了宽基、行业主题、商品、跨境、货基、债基等多品种。

有丰富的种类可选择,是投资者可以通过ETF把握市场机会的关键基础。如果投资者发现了一个行业的机会,却发现没有ETF产品可选择,ETF就很难全面普及。所以华夏基金在发展早期做的就是按照“乐高思维”去开发颗粒度更细的ETF产品,万物皆可ETF,让投资者在任何机会上都有相关ETF可以投资。这样的产品布局并不容易,要付出很大成本。因为每个ETF产品都要在产品研发、设计、宣发、流动性保障等方面投入很多资源。如果产品不能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带来亏损。

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困难。如何利用好这些ETF产品实现投资目标,也是非常专业的事。为此华夏基金后续又在ETF投资策略、资产配置以及投顾上做了重点布局,开发一系列“投顾化”的指数投资策略,基于配置型、交易型等不同需求的客户,差异化打造不同场景的ETF投资解决方案。

目前提供的配置策略有指数月度配置策略、指数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等,交易策略有网格策略、指数双周轮动策略、指数周度交易策略,提供给投资者的单品交易信号有指数温度计、仓位控制器、拥挤度预警等。通过这些工具,降低ETF产品的研究难度,让投资者更加顺畅便捷地搭建自己的ETF投资体系。

新工具让投资者更高效了解指数

降低交易者的投资难度,可谓永无止境。在有了产品和策略之后,投资者也还是需要去了解现在数量越来越多、交叉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易辨别的各种相似指数。

李一梅在查找新能源车相关指数时就发现,跟新能源车相关的指数就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中证沪深港新能源汽车主题指数等多个,她敏锐地发现,基民在多个相似的指数时,要付出较多的研究成本。“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客户”的发展理念,再次驱动华夏基金做相关产品的研发,于是就有了11月7日推出的指数投资服务平台“红色火箭”

红色火箭提供了多个非常实用的小功能,几乎都切中ETF投资者的刚需,目前是一款小程序,未来可能会开发APP版本。

比如为了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指数,红色火箭开发了“看懂指数”的功能,提供宏观、微观、技术面的信息,宏观包括指数的整体估值水平、盈利状况、现金流、产业政策等,微观包括指数所涉及行业的经营状况、竞争格局、上下游、成分股变迁等,技术面包括动量指标、主力资金流入流出、涨跌幅、涨跌比例等,对于对指数的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让投资者可以更快更全面了解这个指数的细节。特别是成分股变迁这一功能将历年来的成分股构成与占比展示得非常清晰,投资者可以借此了解指数的侧重点变化情况。

多个指数非常相似,如新能源车领域的中证新能、国证新能、新能源车、CS新能车,想要抓住核心区别其实非常困难。红色火箭提供“指数对比”功能,投资者可以查看成份股重合度,以及在不同行情阶段指数的净值走势比较。

A股常常是热点转换很快,一个热股起来,再追进去风险很大。红色火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投资者可以查找有哪些指数成分股中有这个热股,进而对该指数进行投资,往往能降低风险,同时把握热股所在板块的机会。

另一个核心功能——“焦点看盘”也非常有用,把A股五千多家公司分类封装进几十个指数里面,并在每个指数区域关联上实时的新闻资讯,投资者可以实时了解板块涨跌以及涨跌背后的逻辑。

这样,红色火箭产品逻辑其实就是让投资者了解指数付出的时间、精力都降到更低,更高效地做出投资决策。“ETF投资自由”更容易实现。

红色火箭这样的产品布局并非是为了华夏基金的ETF产品销售,而是为了让整个ETF产业链条走得更加顺畅,进一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投资者认知问题。在红色火箭中,并没有销售功能,单纯定位在服务投资者的工具,同时对于挂钩一个指数的多家公司的产品,红色火箭都对所属公司、基金经理、规模、业绩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因此是一个服务于全行业的工具。这也体现了华夏基金作为ETF领头羊的担当。

同日发布的《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也是从全行业视角系统性分析了指数投资者的现状、特点,为投资者提升盈利体验提供实用参考,为研究机构、媒体、资管行业和监管部门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历史长河里20年只是短短一瞬,ETF经过20年发展已经逐渐枝繁叶茂。在华夏基金等机构的不断完善中,ETF的投资难度越来越低,用ETF把握机会越来越快捷,这是ETF如今不断开疆拓土的重要原因。预计在全行业的推动下,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投资者体验也有望进一步优化。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