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河(古名胶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河(古名胶水)

大家说起山东,往往就会想到另一个地域名词,“胶东”。关于胶东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来源于一条叫胶水的河,一条说法认为是来源于胶莱河。

那个是正确的呢?尽管现在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居多,但其实第一种才是正确的。古时候,这里有一条名叫胶水的河流,河流以东的区域,被称为胶东。

然而,作为一条河流,“胶水”的名字看起来是有些奇怪的:是不是因为这条河流里的水看起来黏黏糊糊的、像粘东西用的“胶水”一样,所以才叫胶水的呢?不是。《图经》上的说法是,“(胶水)水色如胶,北流三百里入海”,胶水之名得于水色。

我们再说一下胶莱河。胶莱河是一条运河,就是为了漕运而人工开挖的河,具体说来、就是联通胶州湾和莱州湾的运河

漕运是指古代统治者将各地所征收的财物(主要是粮食)经水路(间有陆路)运往首都或其他指定地点的政府运输行为。从字义上看,“漕”左边的“水”指“水运”,右边的“曹”意为“粮草”,合起来就表示“水运粮草”。

胶莱运河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莱运河示意图

元代时,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大量依赖南方,漕粮运输、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采取了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大规模扩修运河,另一个就是发展海运。

就运河来说,隋朝创修的京杭大运河,到了元代,已经破败不堪使用;尽管,元朝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但由于北方河段水量不够,而黄河、淮河又经常泛滥,运河一直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当时在扩修大运河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海运。为了服务南北航运,减少船只绕道胶东半岛的航程,当时提出胶莱运河的设想。

据《明史》卷68《河渠志五·胶莱河条》记载:“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源出高密县,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平度州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议海运者所必讲也。至元十七年,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寻以劳费难成而罢。”

根据这个记载,胶莱运河的设想并未达成;如果达成,那么、胶东半岛就不再是个半岛、而会整体变成一个岛。

另据历史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挖通胶莱运河的设想也先后多次被提起,甚至还动工开挖过,但都以失败告终、始终未能实现通航。后人分析原因有二:一个就是泥沙极易淤积,前开后淤,劳而无功,所谓“大潮一来,沙壅如故”;另一个原因是水量得不到充分保证,如无充足水量,依然无法行船。

胶东行政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东行政区

不过,“胶东”之名之所以不是来自胶莱运河,倒不是因为这条河没有挖通,而是因为胶东之名的出现,早于胶莱运河。

胶东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此设立胶东郡。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个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后来,此处曾设胶东国、胶东城。东汉之后,胶东之名淡出历史,直到近代。

袁世凯时期,此处设胶东道;后来,国民党和中共曾先后在此处设立胶东行政公署。胶东之名,重新出现。新中国建国初,山东的胶东行政区,包括今天的昌邑、安丘县、诸城县、五莲县以东的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时至今日,胶东的意思现在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名词。

文化意义上的胶东,是指以胶东话(胶辽官话)为基础方言,习俗和烟(台)威(海)大体一致的地区。这样一来,胶东除了包括烟台、威海的全部县、市、区,青岛的大部分县、市、区,也包括了潍坊东部的昌邑、高密部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