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到最为离谱的一个观点:在川普上一个任期内,咱们的房价飞速增长了四年,所以这一次川普再度上台,咱们的房价又要开始起飞了。反正就是强行狡辩,毫无道理。今天咱们就把过去房价为何上涨,接下来怎样才能涨,一次性给说个明白。可能有的内容比较敏感,我放到文章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先说一说上一轮房价是怎样涨起来的。第一步,从 03 年开始,用地指标模式确定,致使人口流入城市的建设用地供不应求,从而拉动了房价上涨,而人口流出地因用地充足,又恰好承接了重点城市溢出的购买力,也拉动了房价上涨,这便形成了普涨行情的基础。
到了第二步,08 年的 4 万亿,这可是个巨额数字,当时的 M2 总量也就刚过 40 万亿,4 万亿相当于当时 M2 的 10%。但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各地的城投、地铁、城建等地方国企放开手脚去融资,其规模在 08 年一年就超过了 40 多万亿。
这次提到的 14.3 万亿也并非完全是这个口径,但肯定远远不止这点。外媒或者民间的说法是超过了 60 万亿。正是基于各地和居民积极举债,从 08 年启动的 M2 增速就一直居高不下,直到 2017 年之后才回归到 10%上下的水平。所以,与其说是过去房价涨得太快,不如说是货币变得更“水”了。而能够支撑我们如此大规模印钞,是因为有出口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 2006 年到 2014 年期间,我们的外汇储备从 1.07 万亿增加到 3.84 万亿,增长了两倍多。
再说说另一个问题,这一次新增欠条会不会导致我们的货币再度“变水”?从 M2 的总量来看,不会。前两天我也说得很清楚了,这一次 6 万亿的新增欠条,仔细算来,量级很小,当然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关于货币手段,我的两个观点再重申一下:一是现在的局势对我们来说,流通性比总量更重要;二是居民负债率,现在 63%的负债率显然还不足以支撑流通性实现大幅恢复。基于这两个观点,我认为接下来可以重点观察以下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这一轮的化债手段中各地的落地情况,如果出现两种情况,就会带来正反馈。一种是债务从各地转移到了北京,然后各地能够接着举债,把债务用在对发展有利的事情上;
另一种是那些欠的债不分亲疏,都能实实在在地支付出去。另一个方向是银行能够在这一轮的刺激中多承担一些,别再搞那些既要、还要、又要的操作。
这些如果出现逆向性操作,实际上想要打通流动性,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把利息降下来,基准利率降到 3.0 以下也是值得期待的。我一直说,现在是北京、各地和金融之间的平衡问题,目前只能看到北京在摇旗呐喊,各地和金融之间会不会有人兜底,还是要靠居民自身去消化,这决定了我们是否要在通缩道路上艰难前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