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拒绝上学,让家长头痛不已。
我VIP群里有一位妈妈,她孩子因为跟老师发生冲突而变得厌学和脾气暴躁。
问题出现后,她没有无视,而是果断让孩子离开他厌恶的环境,送去了日本。
去之前,母子俩矛盾不断,每天为学业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他们却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转变?我们来听听这位妈妈的故事。
*内容以第一人称口吻展开,隐私内容已模糊化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01
— 湾妈看世界 —
与老师发生冲突,
一气之下送孩子去了日本
坦白讲,在儿子13岁之前,我从未想过要把他送去日本。
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升学大有益处,这一点作为从小镇做题家成为医生的我来说,十分清楚。
我家儿子成绩还算不错,至少中上水平,我们中考的目标也是冲四大八大。
但一次校内冲突,成了我要把孩子送去日本的导火索。
有次儿子上课迟到了,老师罚他抄课本。
儿子天生内向,但男孩子常有的火爆脾气少不了,再加上处在叛逆期,他就公然反抗了他认为的毫无意义的抄课本行为。
因为他正好要参加一个礼拜仅有一次的很重要的社团活动。
但老师把他的理由当成了逃避的借口,认为学习比社团活动更紧要,强制要求他抄课本。
可不管老师怎么严厉规劝,儿子坚决不放弃自己的坚持。
双方剑拔弩张,僵持许久,一方不让一方,冲突就发生了。
这之后,儿子彻底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
初中后他原本就对背诵道法、语文、历史很抵触,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也让他满腹情绪,罚抄事件导致他就更不愿意学了。
我稍微督促几句,他就原地爆炸。
那段时间,我俩的关系直接降至冰点,天天跟我对着干,只要他在家,每天都是鸡飞狗跳的状态。
我家爸爸在日本工作,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平日里医院工作也多,现在又要为儿子的学习和情绪健康担忧,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痛苦不堪。
思前想后,我决定尝试改变:干脆送去日本吧,跟着爸爸生活,我压力也小点。
我先生也十分赞同。
他留学后一直在日本工作,经济泡沫期间回国发展过一段时间,三年疫情结束,如今又回到了日本。
把儿子送去,一方面父子俩相互有个陪伴;
另一方面,我俩离得远,矛盾也许就能解除,时间和距离是愈合亲子关系的良药。
儿子对于去日本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初二上学期结束后的寒假,陌生的日本求学之旅就开启了。
这也成了儿子蜕变之旅。
02
— 湾妈看世界 —
日语零基础的儿子,
成了班里的明星
儿子日语是零基础,出发前的半年时间里,我才给他安排了每星期两节日语课的突击学习。
为了入学方便,到日本后我们直接就近选择了公立学校,全年级就一个中国孩子。
儿子进校第一天,我很忐忑,脑补过他一个人在学校孤立无援的状态:
听不懂课怎么办?遭遇区别对待怎么办?渴了饿了怎么办?
那一天他在学校待了多久,我心里就紧张了多久。
很意外的是,第一天的他没有愁眉苦脸,也没有受到委屈,反而一脸笑容回到家,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午饭超级好吃,午休跟其他同学玩了飞盘,我虽然日语说得不怎么好,但比比划划也能交流。下课后英语老师还来找我聊天了。”
原来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更让我意外的是,曾经普娃的儿子还成了个学霸。
因为在国内打下的坚实数学和英语基础,来到日本后,英数科目上连续轻松通关,尤其是英语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也让他成了班里的明星人物,引得日本孩子的阵阵惊叹和羡慕,原本自卑的儿子嘴角也露出了久违的自信的微笑。
由于英语和数学科目的绝对优势,啃啃巴巴的日语完全没有让他感到有挫败感。
在日本,外国学生进校后,区政府会专门安排免费的日语学习课程。
儿子在日语学习中的每一次微小进步都会换得老师、同学的羡慕赞叹和表扬,这给了他在国内从来没有过的鼓舞。
他的语言天赋似乎被激发出来。
当初那个进班自我介绍要靠提前背诵,上课不敢发言的小男孩,很快就能自信地用日语交流。
03
— 湾妈看世界 —
普娃逆袭,
找到了自己的特长
进入完全陌生的国度学习,我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儿子能适应得如此快速?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教育鼓励每个孩子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注重孩子兴趣的发展和专攻精神的培养。
我儿子个子不高,有点微胖,不爱说话,也不好动,肢体协调性也差。
在国内时,一到五年级,我儿子的体育表现都非常普通,学校运动会更不可能有他的存在。
在六年级的体育课上,一次800米跑步训练,儿子的速度和耐力超过一众学生,最后一圈逆袭,让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他一鸣惊人。
从此,他身上有了一个新标签:长跑王。
发现自己在跑步上的潜力后,他开始爱上跑步。
每天坚持跑,每次5千米起步,放学后操场上准能见到他的身影。
儿子来到日本上学后,学校很重视体育。
不管孩子基础如何差,跑步有多慢,都没有关系,他们鼓励所有人参加体育运动,还有专业的老师指导。
学校会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不断给孩子创造机会。
我儿子所在的学校开设了田径类的部活动(类似国内的社团),室内基础设施完备,条件也很好。
每天下午15点后,儿子就会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相比在深圳时,社团活动经常被占用,儿子后来告诉我说,他感觉自己特别幸福。
有次日本红日子(假期)连休,爸爸加班不在家,儿子还一个人去陌生的东京找到了田径场。
那天他转了三趟电车,第一天跑了六千多米,第二天连续测速四个一千米,第三天直接十公里开跑。
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为了自己的热爱全心投入,一切赞美的语言都不足以形容。
身为妈妈的我,内心有着无以言表的骄傲与自豪。
在日本,初二一整年的目标都是要让家长和孩子讨论商量,未来的职业方向是什么。
儿子现在初二,相比其他还在为兴趣方向发愁的同学,他早早就确定了方向:大学期间学习运动科学研究、运动康复专业。
跑步不仅仅让小时候肥嘟嘟的儿子变成了满身腱子肉的阳光自信大男孩,跑步也打开了儿子通往自我发现、自我挑战的大门。
看着儿子在自由而宽松的环境里,不断突破自我极限,拥有自己的热爱,我也渐渐放下了焦虑与攀比。
儿子现在几乎每天都会给我打视频,分享在东京发生的点点滴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每天一小吵两天一大抄的我们竟然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04
— 湾妈看世界 —
日本教育并不完美
告别了国内校园的内卷与高压,儿子在日本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我感到很欣慰。
但我也发现,日本的教育并非完美无缺。
日本教育有它好的一面。
比如兜底工作做得非常好,孩子每个月有补助,十八岁前医疗费全免,毕业后工作,工资也不低,医保和社保都是买好的。
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它的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的。
日本每个初中生都有一台政府免费发的电脑,上课随时可以查资料,还联网。
如果是普通中产阶级,想让孩子充分发挥天性,健康快乐,未来有生活就业保障,当然日本无疑性价比很高。
但日本教育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
日本整个社会环境比较压抑,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很强,适合我儿子这种不善交际、但自律的孩子。
另外,日本的公立学校是扫盲的,学最基础的东西,相比国内,这里的孩子基础知识薄弱。
因此在申请本科时,入读名校的难度大,孩子未来毕业后回国发展学历上也没有任何优势。
如果想上好的高中,为了以后申请名校,还是要上私塾。
但现在日本也很卷,华人和日本精英阶层的孩子会上很多私塾,从放学持续到晚上十点,因为都想让孩子考取名校。
所以,如果只是逃避内卷,把日本当作缓冲地的风险很高。
热门跟贴